我的“县城同学”们
作者: 麻宁最近在老家的同学聚会上,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同学们发现局面有点不对,虽被冠以“从大城市回来的同学”、“我们班读书最有出息的人”,接收到好多热情的握手和拥抱,可一落座发现,谈话的重心并不在自己这里。在市财政局当一把手的同学、在当地医院当内科主任的同学、在教委当办公室主任的同学等大受欢迎,本地同学围着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我妈那台手术能给往前排排吗?”“现在还能买学区房吗?”“明年的小升初到底有没有新政策?”……
一线中产们不得不认识到一个事实:从生活处境来看,自己俨然被“县城同学”所碾压——他们工作稳定,还有父母帮衬,在小县城买房便宜;他们人情浓郁,干什么事打个电话找找人轻松搞定;他们可支配收入并不少、时间大把、情绪不内耗……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放眼看来,“县城同学”们撑起了消费市场的基本盘。
“县城同学”们的消费,大体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消费能力强,下单决策快。几千上万元的衣服,“县城同学”们不到20分钟就能下单,有些人甚至连价格都不问。
2.更看重身边人的推荐和口碑。买惯了的店铺和品牌会持续复购,且连单率高(一次购买多件),通常在一个品牌一次消费就从头到脚买齐,衬衫、外套、半裙、风衣,甚至再加个丝巾之类的配饰,很少有单独买一件出门的。
3.线下购物比例高。县城面积小,交通成本低,在县城做得比较好的导购,都有一本花名册,上面几乎是一个本县贵妇人脉网,而且清晰标注着每位客户的基本信息、购物喜好,推荐物品的准确率和定制化会高很多,往往很少会有退货发生。
4.消费更多集中在衣食住行和旅游、SPA等体验类项目上。“县城同学”们对于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比较少,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愿,而是因为在县城范围内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相对少一些。我的一位县城同学,专程买了在上海演出的音乐剧的票。其实县城现在已经很洋气了,大城市有的标配,县城几乎都有,可仍有不少同学感叹县城精神生活匮乏。
说回到开头讲的一线中产的事吧,发现新年回个老家,自己都被“碾压”了,他们会迅速做点什么呢?当投资经理的Emma回上海就给老板交了一份《县域经济消费市场研究报告》;在律所工作的Selina建议合伙人主动开发下沉市场客户;在MCN机构上班的Fiona一拍大腿:“今年我们得签几个新达人,专门针对‘县城贵妇’做账号,面向她们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