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伊人:风里生长,不逐惊鸿
作者: 啊窥明知道是演的,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横店户外3℃的寒风中,宋伊人扮演的民国孤女跪在街头,身上穿着单薄的粗布衣,冻得瑟瑟发抖,灰头土脸的她,双手颤抖地举着一张皱巴巴的写着“我只买两毛,葬父母”的纸板,低声向路人哀求:“我只值两毛钱,换两张草席……就换两张草席。”她的声音因寒冷和绝望而发颤,眼眶泛红,泪水在眼里打转,却死死忍住不让它落下。
章子怡以路人口吻问她,“(纸板上)写的是买还是卖呢?”宋伊人茫然地转过纸板,哽咽着解释:“我不识字的。”随即惶恐补充:“我身体很健康,我没病,也吃得不多。”眼神凄楚,却又带着决绝。
几十秒内,情绪层层递进,一个狼狈无助的底层孤女形象鲜活地浮现眼前,宋伊人由此成为第一位被章子怡和吴镇宇选中的演员。前辈们评价她眼里有画面、自然不做作;许多原本只是轻松观看节目的观众,也被她的表演震撼,纷纷留言:“明知道是演的,可眼泪就是止不住。”“她像是从旧照片里走出来的人,她太像那个时代的孩子了。”“那种胆怯、倔强、绝望交织在一起的感觉,隔着屏幕都能让人心里发紧。”
在短短的时间里把一个小人物呈现得真实、完整并不容易,这不是宋伊人偶然的发挥,而是无数次角色塑造的沉淀。
按照节目赛制,演员们需要进行自编自演的即兴表演。第一轮主题为“表演之城”,演员需在二十分钟内自行完成角色构思和造型设计。
现场搭建了民国街景,宋伊人仔细思考后很快有了想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街头最常见的,或许就是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乞丐。她迅速为角色丰富细节——她识字吗?多久没吃饭了?她父母是怎么离开的?这些问题在她脑海中层层叠加,角色的境遇也变得愈发清晰。她设想,这个乞丐或许并不只是被动地等待施舍,而是为了活下去,在本能驱使下寻找一切让路人停下脚步的方式。

构思清晰后,宋伊人迅速开始造型,将脸涂脏,穿上破旧的衣服,卷起袖口和裤腿,显得落魄而无助。然而,仅仅靠外形是不够的,要真正让“路人”注意到她所塑造的角色,必须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细节,一个能让场景自然展开的“钩子”。
她回忆起自己构思的背景——如果这个乞丐不识字,会发生什么?如果她连求生的最后一条路“卖身葬亲”都写错了,又会怎样?于是她设计了“不识字,把‘卖’误写成‘买’”的小细节,顺理成章地引起路人的注意。果然,在表演中,这个细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而她的角色塑造也在短短几秒内立住了。
与剧组拍摄不同,节目没有提供人物小传,演员的即兴表演完全依赖日常积累,必须快速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精准抓住角色内核。

宋伊人在工作中属于“高敏感”体质,能敏锐捕捉周遭环境和人物角色在肢体、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她饰演的角色大多靠细节推进,情绪表达内敛而精准,少有情绪大起大落、外放激烈的戏份,演员章子怡也肯定她“感受力很强”。
回看节目,宋伊人在真人秀环节话不多,但谈到表演,她的语调变得格外活泼和雀跃,“我是真的喜欢演戏这件事!”每当导演喊出“action”,她会立刻融入到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去体验截然不同的喜怒哀乐。
她这份对角色的沉浸式表现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长年累积、一次次磨砺后淬炼出的结果。
用角色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共鸣
宋伊人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因一组名为“致青春”的校服写真,照片中女孩的娃娃脸清新自然,笑容明朗治愈,唤醒了大家的学生时代记忆。凭借这组照片,宋伊人迅速走红,以“最美校服女生”的称号受邀录制《天天向上》。
当时她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念书,幸运的起点,让人以为她的演艺事业会顺风顺水。但真正迈入这个圈子后,宋伊人才发现留给自己的机会并不多——带着“网红”标签走红,演技常被习惯性否认。
刚入行时,她四处跑组试戏,试了50多次,才争取到一个电影里的小角色。紧张的时候,她甚至忘了该如何面对镜头,眼睛应该往哪看,唯一记住的就是滚瓜烂熟的台词。

大学临近毕业,同学中有人已经片约不断,宋伊人的事业依旧没有起色。机会屡屡与她擦肩而过,没有好制作选她,也没有大公司签她,当年的幸运似乎变成了一个梦。一年之中,试了五六十部戏,结果颗粒无收,她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演员。
转机出现在《将夜》剧组选角时。这部阵容豪华、制作精良的IP玄幻剧,她鼓起勇气去试镜,却还是落选了。她灰心丧气,哭了好几天。没想到几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导演组通知她,女主桑桑还没定下,希望她再试一次。她再次翻阅原著数遍,写下上万字的角色解读。试镜结束后,导演激动地说:“这就是我要的桑桑!”
原著中的桑桑,身材矮小瘦削,肤色黝黑,终日背着沉重的物品。拍摄期间,只有七十多斤的宋伊人每天背着二十多斤重的道具——装满柴火的背篓、宁缺的剑和剑套,干着搬水桶、拿砚台、和面、烧柴、洗衣等粗活。她随剧组辗转多地,横跨春夏秋冬,从吐鲁番的酷暑到襄阳的凛冽寒冬,镜头背后都是极限挑战。尤其在新疆拍摄时,地表温度高达六十摄氏度,热得鞋子都要被融化。而且剧组还会通宵拍大夜戏,每每犯困,她就和陈飞宇猜拳,输了的人就被对方打一巴掌,用这种方式保持清醒。
2018年《将夜》播出,桑桑的坚韧、忠诚与成长蜕变被宋伊人演绎得入木三分,许多原著粉丝激动留言:“你就是我心里的桑桑”“选宋伊人演桑桑,真的太英明了!”被认可的喜悦让她真正感受到演员这份职业的严肃——不仅是演戏,还是用角色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共鸣。
“桑桑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宋伊人觉得,这个角色甚至已经融入了她的人格,不会再消失,她说,“桑桑是一个不会被灰暗现实改变的人,她敏感、脆弱,有时候也会自卑,但骨子里却很坚强,内心有巨大的能量。她让我相信,即便有很多人质疑我,我也有力量坚定地走下去。”
演员的意义,不是成为理想,而是成为理解
《将夜》之后,宋伊人的工作机会明显多了起来。在这个行业里,有人气的新星女演员大多会收到很多甜宠剧本,这是行业现状,也是人气的一种肯定,但这类浅白角色演多了,形象容易固定化,宋伊人不希望永远活在舒适区,她渴望挑战更加多元、厚重的角色。
2025年开春大热门的年代剧《六姊妹》里的张秋芳,对她来说就是一次突破。相较甜宠剧里单纯无害的女孩,张秋芳显然更具人性灰度:碍于好友何家丽的关系,她起初只能隐忍着暗恋汤为民,后来因为家庭变故和现实压力,主动选择“横刀夺爱”,为自己争取爱情主动权。

宋伊人坦言,初看剧本时,她也曾犹豫过,担心观众会不喜欢这个角色。“生活中我肯定不会这么做,我是那种脸皮很薄,做事要光明坦荡,害怕被别人戳脊梁骨的人,但深读剧本后,我也能理解秋芳的勇气和不得已。”
为了更贴合人物,宋伊人为角色设计了一系列感情递进的细节,从暗恋时内心酸涩翻涌,到得知父亲去世时的错愕失声,再到后来步步为营争取婚姻,她都努力做到拿捏得精准而有分寸。《六姊妹》播出后,大多数观众非但没有讨厌张秋芳,反而能与她共情,理解她的苦衷,这让宋伊人感到十分欣慰,她说,“这说明我确实处理得还不错。”
演技获得肯定的同时,宋伊人也遭遇了几乎所有演技型女演员都会遭遇的“外貌审视”,许多人评价她不够明艳、不够妖娆,不符合传统女主角的“惊艳型”审美模板。面对这些评价,宋伊人也偶尔无奈:“演员塑造的角色,大多数是普通人,剧本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子,不可能个个都风情万种。如果荧幕上的女性只能是‘倾国倾城式美女’,这不是鼓励所有的女性为外貌焦虑吗?那才是真的太痛苦了。”在她看来,真正能让一个角色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从来不是脸,而是她们的灵魂。



宋伊人对外界的审美标准始终保持着从容,源于她的成长环境。她从小在自由开明的家庭长大,从未被施加过“外貌焦虑”,她更习惯去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轨迹。因此,她自入行起,一直秉持信念:演员的意义,不是成为理想,而是成为理解。
那些关于“美”或“不够美”的争论,终究会消散,宋伊人想留住的,是角色里真实的情感。
舞台灯灭,宋伊人卸下戏服,走过片场的长廊,身后的光影渐渐模糊,前方是新的故事。明天,她会再一次站在镜头前,成为另一个人,开启另一个世界。
宋伊人不追求成为他人的“理想型”,她更想成为“她们”的共鸣——风里生长,自如来去,无视定义,不逐惊鸿。




Q&A
1.和同期参加《演员请就位》的演员相处下来,氛围如何?
特别开心。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交到了一群好朋友,后来我们分了组,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不管谁去演,我们都会一起加油,因为无论谁演得好,都是为团队争分。
2.参加完节目后,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勇敢、更自信了,也不再害怕即兴表演了。
3.节目中你提到曾因为角色重复推掉了一些剧本,这对你来说是需要勇气的事情吗?
有些戏是我想去却抢破头都挤不进去的,有一些是签约后没开机的,真正主动推掉的剧本,是觉得自己一直重复演类似的角色,会逐渐消耗自己,越演越退步。
4.你觉得自己的个性与哪个角色比较接近?
桑桑吧。拍《将夜》的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就是她。
5.你曾说特别享受剧组生活,可以描述一下你在片场的日常是怎样的吗?
拍戏时,我换衣服、吃饭的速度都是全组最快的,一般三五分钟就搞定了。虽然吃饭太快对肠胃不太好,但我很享受这种节奏,因为节约的时间就是剧组的时间,我很开心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我本来也不是个主动性特别强的人,反而很适应剧组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让我去创业,我可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6.你有一些非常长久的友谊,平时和朋友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日久见人心吧。我喜欢长线友谊,不太习惯刚认识就特别熟络,我觉得朋友之间的亲密感是慢慢积累的。我喜欢把自己的烦恼讲给朋友听,也愿意倾听朋友的负面情绪,能成为朋友们倾诉的对象,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特别希望能做一个对朋友有用的人。
7.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理想状态大概是有选不完的剧本、演不完的人生吧。我现在更倾向把事业排在第一位,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拥有更多选择,更自如地体验“无限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