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

作者: 曾子宸 见星 jojo 罗拉 莫江南 猫饭团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0

随着Z世代年轻人思想的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创新,“可持续生活”不再传统,充满了新鲜有趣的选择。不管是自带杯去咖啡店、旧衣服改造猫窝,还是眼影盘用到铁皮露出、骑行通勤,我们可以看到,对年轻人来说,“可持续”不等于做出生活品质的牺牲或抠抠搜搜,而意味着一种有态度、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的可持续生活,不仅体现在消费选择,还通过衣食住行等全方位地融入年轻人的日常,大家在可持续选择中践行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也为大环境和时代的未来投下更负责任的一票。而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尝试和改进,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让自然环境向好发展的有效变量。

Part1把环保这件事做成很酷的模样

去沙漠种树,重启对自然的关注与保护

曾几何时,大众接触“环保”“可持续生活”等理念只能通过参加社团、观看纪录片等特定形式,如今,随着轻综艺、新农人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年轻人有了更多渠道和方式,去接触自然与资源的现状,思考人与土地的连结。大学生嘻嘻就是通过综艺节目,深刻认识到“地给予人粮食,人还树给大地”的理念,主动前往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中的“绿进沙退”公益活动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让心底的希望蓬勃生长,从种下一棵梭梭树开始

嘻嘻“种树”的决定源于一档综艺节目《种地吧》。她本是为了“追综艺下饭”,但听嘉宾讲解民勤县防风治沙的必要性时,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小小的民勤被两个沙漠夹在中间,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她想为这个素未谋面的小县城做些什么,当下就决定去民勤种树。她搜索信息,联系相关负责人,寻找搭子,规划路线,最后与三位分别来自兰州、嘉峪关、成都的女孩在民勤相聚。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1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2

到民勤的第二天,她们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坐上负责人小仲哥的大巴,前往沙漠所在的村庄。一下车,恶劣的天气给大家来了一个下马威,风裹挟着细小的沙子直往脸上撞,而且太阳毒辣,气候干燥,防护稍不到位脸就开始爆皮。

小仲哥安排志愿者2~3人为一组,由村民教导挖坑和栽苗。种树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坑的深度、密度、排列的方式都有讲究,嘻嘻等人抱着一捆捆梭梭树苗认真学习,到中午村民做好大锅饭时,大家已经能熟练栽种了。

在一望无垠的沙漠里,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吃饭时,艰苦的沙漠生活给了嘻嘻第一个震撼。当时,志愿者用的是干净的一次性餐具,村民们用的是自带的碗筷,饭后,嘻嘻看到他们就地取材,随手抓起一把把沙子开始“清洗”自己的碗筷,她闻所未闻的“干洗法”,村民们似乎习以为常。

不光生活中缺水,树苗浇灌也远达不到预期,仅仅只能做到打湿地面,但小仲哥和村民们看着那一棵棵幼小的树苗,眼底满是藏不住的憧憬。

“退沙还绿”的工作很苦,但没有一个志愿者叫苦或中途离开,沙漠之上,一群极具生命力的人种下了同样亟待勃发的梭梭树苗,大家一同期盼着新希望的生长。

嘻嘻是最早一批去民勤种树的志愿者,那时只能住在村里,去沙漠的路也不好走。如今,志愿者越来越多,“沙漠基地”建起来了,能容纳100多人同时休息,用水问题也解决了,甚至种树结束之后还有洒水车上下浇灌。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3

在大规模“退沙还绿”开始之前,嘻嘻觉得村民们一代又一代自发种树,就好像愚公移山一样。如今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从“阻止两大沙漠握手”到“让沙海披绿又生金”,连片的梭梭树,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保护土地、改善环境的种子。

关注土地和家乡,是年轻人觉得很酷的事

嘻嘻生在广西的大山里,水稻种植季看爷爷奶奶下田劳作是她儿时的日常。水下有蚂蟥,年幼的她不敢下去插秧,拿着苗往田里扔,扔到哪算哪。那时家里的果园还种着蜜桔,收获季她跟着爸爸喷农药、套袋子、摘果子。家里会选一批好果批发,剩下的零售,但常常有卖不出的果子被硬生生放烂,引起爸妈一声声叹息。

《种地吧》里的一句“普通农户的产品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商超”,让嘻嘻突然明白了爸妈的叹息。她说:“广西是有名的水果之乡,同样存在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沙糖桔卖到外省并不便宜,但运不出时,当地价格甚至会低到一毛钱一斤,不是烂在地里,就是扔在河里。”这个曾经坐在田埂上“丢秧”的小姑娘,如今也对果子的产值、流通上了心,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她,在课外主动研究起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在直播间的新型售卖形式。

以往嘻嘻总是说“想离开大山,去城市里工作生活”,没想到因为一档综艺节目重新回到家乡。过去那个在果园里坐在爸爸肩头添乱的小孩子,也开始构想果实的未来出路,积极争取到了去农产品企业实习的机会,实践所学。

如今,像嘻嘻这样走出大山又再次向土地靠近的年轻人并不少见,“新农人”也成为当代青年向往的职业之一。许多年轻人开始关心土地和粮食,觉得从事“新农业”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们关注新农业的发展,也在思考农耕行业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乐于见到“土地与人”的质朴情感连结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4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5

鲸鱼岛屿上的“垃圾猎人”创造环保乌托邦

涠洲岛上,火山岩记录着万年前的炽热,珊瑚礁沉淀着千载的静默,浪涛声里一代代岛民与海洋签下无声的契约:人们守护大海的生物、盐田与诗意,大海则用潮涨潮落维系着岛屿的呼吸。直至某天,塑料瓶盖卡住海龟的喉咙,废弃渔网缠住珊瑚的腰肢,沙滩上贝壳与烟蒂共生,海洋开始以垃圾袋为信笺,向人类发出求救的暗语。

张英亮,这个被游客称为“阿亮”的第四代岛民,重建了人与海洋的关联,他将环保拆解成13.5公里的徒步、2.5公斤的垃圾收集等,守护这片蓝色的家园。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6

见过海最美的样子,也见过海哭泣的样子

清晨的涠洲岛,海浪轻柔地拍打着火山岩礁石,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珊瑚石砌成的老屋上。这座形如鲸鱼的火山岛,因胡歌、袁弘等明星参与的环保综艺《一路前行2》而频频出圈,但比明星更引人注目的,是岛上一位“以垃圾换咖啡”的年轻主理人张英亮。

他的环岛咖啡店,既是游客的打卡地,也是环保行动的枢纽。在这里,一袋海洋垃圾能兑换一杯特调咖啡,一场环岛徒步可换一杯冰美式,几个引体向上能成为“环保货币”。阿亮说:“我想让环保像喝咖啡一样,成为大家的日常。”

在阿亮的童年记忆里,海龟会在月夜爬上沙滩产卵,近海的珊瑚礁“比房子还高”,退潮时能捡到五彩的贝壳。成年后,他目睹了旅游业兴起带来的环境污染、珊瑚白化,以及洋流裹挟而来的“海上垃圾带”。他说:“小时候以为大海是永恒的,后来发现它也会生病。”

2014年,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的阿亮,放弃了城市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改造祖辈留下的珊瑚石老屋,创办了岛上第一家设计民宿“270夕阳海景城堡”。他试图用美学唤醒人们对海岛原生态的珍视,但游客激增带来的环境压力远超预期。“民宿越火,垃圾越多。如果连家乡都守不住,挣再多钱又有什么意义?”

2023年,阿亮在岛中心开了一家看似“反商业逻辑”的咖啡馆“环岛咖啡”。店内作装饰的冲浪板、吧台灯泡,全是他从海滩捡回的废弃塑料;菜单上的“环保特调”,需要用垃圾兑换。有人质疑:“做慈善还是作秀?”他回答:“如果作秀能带动100个人行动,我愿意秀一辈子。”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7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8
新可持续生活,时髦又悦己9

垃圾换咖啡,一场温柔而固执的“阳谋”

环岛咖啡的规则简单却充满巧思:捡拾2.5公斤海洋垃圾、环岛步行13.5公里或完成体能挑战,即可兑换一杯咖啡。阿亮将环保与运动、社交结合,让行动变得有趣,“有人为了一杯咖啡走完全岛,沿途还捡了许多垃圾”。

活动无疑效果显著,每月送出“咖啡”,带动了上千公斤垃圾回收;咖啡馆员工全体加入环保志愿队,定期组织净滩活动;当地将这一模式纳入“零废弃海岛”宣传,鼓励更多商家效仿。

但阿亮的野心不只是垃圾回收。他与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合作,推动厨余垃圾堆肥,打造“垃圾—资源—土地”的闭环。在零废弃民宿“衔友阁”里,香蕉叶包裹的包子、珊瑚石花园里的堆肥箱,都是他的实验成果。他说:“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而我们要做那个‘调位师’。”

他还发起“共享菜篮”计划,覆盖11个自然村,减少塑料袋使用;组建“小海鲸”青少年志愿队,让孩子成为环保宣传的主角;动员民宿业主自费聘请保洁员处理厨余垃圾。“以前岛民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他们发现,干净的海滩能吸引更多游客——这是最实在的动力。”

《一路前行2》节目组找到阿亮时,他正带着游客清理海滩。胡歌在镜头前捧起一杯用垃圾换来的咖啡,感慨道:“环保可以是一种时尚,因为你对世界的认知超前。”节目播出后,“环岛咖啡”日均接待量翻了三倍,但阿亮更开心的是,更多人开始问他,能为涠洲岛做点儿什么?

一座海岛和它的可持续未来

2024年,阿亮在僻静海滩边开设了环岛书店,鼓励游客“以书换宿”,将知识共享融入环保;又改造百年老屋“百龄楼”,打造零废弃餐厅,用厨余堆肥滋养花园。“商业与公益不必对立。我希望涠洲岛不仅是一个旅游地标,更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符号。”

阿亮的女儿常在沙滩上画画,主题永远是“大海龟回家”。他说:“如果我的孩子再也见不到珊瑚和鲸鱼,那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失败的。”如今,涠洲岛近岸水质稳定在一类,活珊瑚覆盖率从6%升至8%,布氏鲸个体识别数创下60头的纪录。这些数字,让阿亮相信未来可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