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女性追爱比我们勇敢
作者: 李蕾如果你看过女作家丁玲的文章,可能会大吃一惊,她简直不像是上世纪初的人,她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讨论到底要不要结婚、为什么不生孩子之类的话题,非常前卫。
她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直到今天也没有广为人知,但不影响它很耀眼。《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背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那时候有很多从封建旧家庭冲出来的新女性,渴望真正的爱情和新生道路,但在冷峻的现实面前,往往陷入幻灭与孤独。这种找不着方向,有点丧、有点郁闷的情感状态,竟然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状态一样。
小说的主人公莎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她遇到了一个温柔的男孩苇弟,但觉得他缺乏阳刚之气,便拒绝了他的求爱。随后她被外貌出众的大学生凌吉士吸引,尽管在理智上莎菲非常鄙视凌吉士的为人,但仍被他的美色所诱惑,用尽心思想征服他,在关键时刻又恢复理智,为自己的堕落感到自责和痛苦。
有没有觉得小说的内容好前卫?里面既有“备胎”,还有男色,这怎么会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呢?其实同时期的小说内容比大家想象的野性得多,曹禺的《雷雨》、张爱玲的《金锁记》,都聚焦于女性对情爱的觉醒、挣扎和追求,以及女性在新社会与旧社会、新思潮与旧规矩之间的种种冲突和抉择。
面对苇弟的求婚,莎菲感到自己没有办法给予同等的爱,所以不愿意步入婚姻;面对凌吉士的诱惑,她知道那只是肉体上的吸引,凌吉士卑劣的灵魂和庸俗的生活方式都让她深深失望。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莎菲决定逃离,去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一想到未来的新生活,她又从伤痛中兴奋起来。这就是莎菲的故事。
作者丁玲曾经说,凌吉士并不是具体的某个男人,而是一个理想的“美”的化身,是女性对完美男性的一种幻想,但讽刺的是,往往理想对象的内在又是如此不堪,让人幻灭。丁玲对感情的写法非常真实,她把人性一层层地剥开,像手术刀一样无情。她说:“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莎菲女士的日记》出版后,有很多读者大受震撼。莎菲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让她在面对爱情和人生时体会到的痛苦和挣扎比普通人更加强烈,她的选择也很难被大众所接受,但她敢于袒露自己对于男性的爱,敢于主动追求男性,敢于对性爱有幻想,她在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女性对于爱情最朴素的愿望。
也许每个女性心中都有一个“莎菲”,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莎菲那么勇敢,坚持遵循内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前方没有路,也要走一条路出来,这种勇气和决断力,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难以企及。希望所有的“莎菲们”,都能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