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每个家里的镇魂之物

作者: 黄佟佟

我家虽小,却也有七八件雕塑,无它,很喜欢雕塑的硬朗和分量感。很早之前,看到张国荣家中门厅处摆了一件台湾艺术家朱铭的《太极》,印象很深:几块大石头表现了打太极的中国人的敦厚、有力,大道至简,整个房间洋溢着某种恭良敦厚的精神力量。

摆大雕塑是需要大空间的,尤其是表现拙的雕塑,我家小空间,就只能收一些精致的小东西,当然也因为性格,我喜欢的都是偏繁复、偏女性化的小东西。

第一件买的是《消失的人》,一件铁座木雕,是一位叫毛冠群的木雕艺术家的作品,买这个小雕塑是在2016 年,他还没有现在出名,所以定价也不贵,喜欢他在这个雕塑里表达的意思——“在我们的生命中,很多人是会消失的”。我们七零后人,尤其写实,是迁移的一代,读书、升学,来到某个超级大城市,然后奋力留下来,到中年后,或许又换一个城市,短短的半生,感觉已经历好几个轮回,环顾身边亲朋,十年能留在一个地方的,廖廖可数,许多人像电波一样,随时就会消失,有人回老家了,有人出国了,有人自杀了,有人得病了……这个雕塑,大约就在提醒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买的比较大的是一件青铜雕塑,是在广州一家十分有名的画廊买的,是南京雕塑家俞科的十二时慢系列,一个站在枕头上自伤的姑娘。它击中我的原因是我内心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姑娘,像林忆莲歌中那种感性脆弱的女人——“夜已深,还有什么人,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和这位醒着数伤痕的女孩已经渐行渐远,之所以还留着她,是因为明白自恋这东西太多了不好,切除了也不行,切除了就真的升仙了、无欲了,自恋是创作者根基里的东西,没有自恋,创作也就没了,宁愿自己修为未到,也不愿绝尘而去,这大概就是尘缘未了的世界观吧。

另一件值得说的是家中占据C 位的青铜浮雕壁挂《沉思》,一位希腊女神在花间溪畔沉思。说起来,这是我无意中在一家小店淘来的,因为不贵,也没把它当回事,但是我的设计师黄翔特别喜欢这件作品,他两次帮我布置房子,都把它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开始的时候,我猜测它的好可能在于它的复杂:至硬的铜,表现得却像至软的纱,形态是女性的,但底子又是男性的——我的设计师更重视的可能是材质和气质上的混搭。后来我体会到它的好,是它身上蕴藏着某种希腊精神,智慧的希腊人深切地知道一切美好的、使人快乐的事物都会转瞬即逝,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来没有失去生活的品位。

生活永远是奇妙的、令人欣喜的,人们永远因为生于其中而欢歌,正如荷马写下沉痛的悲剧,但他也提醒我们,盛筵、琴音、舞蹈、更衣、沐浴、爱和酣睡,这些对我们来说永远弥足珍贵。

雕塑是每个家里的镇魂之物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