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整改指南
作者: 李清浅如果让你形容自己,你会选聪慧、勇敢,还是“为他人着想”?
选择“为他人着想”,说明你是个有同理心的人。但如果“为他人着想”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可能会被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
真的有“讨好型人格”吗?还是说,它不过是我们在失衡的关系中,被动长出的应对方式?
表妹说最近换班换到快爆炸,她明明不想调班,嘴上却还是“好的”;一个朋友说每次吃工作团餐她都不敢主动点菜;有个网友说自己29岁了,做任何决定前第一反应还是“我妈会不会不高兴”。
心理学家皮特·沃克总结过讨好型人格的五大特征:倾听比说话更安全、同意比反对更安全、照顾别人比寻求帮助更安全、问别人想法比表达自己更安全、把选择权留给别人比表达偏好更安全。
听着就累。我们是人,又不是“安全规避装置”。
我自己也有类似情况,压根不想答应的事,硬是笑着点头,事后气得发誓“再也不这样了”,但嘴上一句没敢说。
我朋友有次买邻居的草莓,到家发现底下一层全是坏的,鼓起勇气去退货,心里想说“咱们这么熟还坑我”,嘴上却道:“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就是提醒你别影响信誉。”
对,就是被坑了还要替奸商找台阶。
我们不是不会拒绝,而是不敢,即使勉强说了“不”,也要附赠十个理由:“我大姨妈来了”“我最近胖了”“地磁暴让我心情不好”……好像不拒绝才叫温柔,拒绝了就得给出个天灾级借口。
一个姑娘说,室友让她陪着去有暴力倾向的前男友家拿东西,她本能地想拒绝,又怕被说不讲义气,结果不仅被骂,还差点被揍一顿。可见,有时候讨好,真的不只会让自己不开心,还可能让自己受伤。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说:所有烦恼,皆因人际关系。我们不是怕别人讨厌我们,而是害怕在人际关系里受伤。可你想啊,真正在乎你的人,会强迫你做不愿意做的事吗?
我这两年才慢慢想明白,所谓“讨好型人格”,不是天生懦弱,而是环境使然,是我们在缺乏安全感的关系里自我保护的方式。但很可惜,它保护不了我们——你越温吞,别人越觉得你不重要;你越委屈,别人越觉得你软弱好欺负。
想摆脱“讨好型人格”?看一看它的对立面“讨伐型人格”。“讨伐型人格”的人,说“不”时毫不含糊,既不主动伤人,也不接受消耗,“不可以”“不喜欢”“不需要”是他们的口头禅。
当然,从“小绵羊”变成“灰太狼”没那么容易,但我们可以先练习一下。当你不想答应的时候,别立刻说“好”,先说“我想想”;当你不得不拒绝时,不用解释太多,简单说“不好意思,我做不到”。比如,同事让你帮忙加班到晚上九点,你可以说“我七点必须接娃”,或者干脆说“不好意思,我不方便”。
学会说“不”后,你会发现:拒绝那些老想你让步的人,天真的不会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