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单身女性遇到全麻手术
作者: 祁彦前段时间,我因身体问题需要住院做个手术。
AI 神器DeepSeek 成了我的电子闺蜜,给我甩来一整套住院手册,从术前准备到心理建设,甚至提醒我带吸管。打包物品时我偷偷塞了几片面膜和一瓶香水,别笑我,这是我在“术后零尊严”传说中保留的最后一点小倔强。
术前医生说需要家属陪护,我下意识地问:“一个人可以吗?”医生的表情没波澜,估计早见惯了。最后,我请了弟弟和表妹来撑场面,签手术同意书那刻,医生看我一眼,也没问啥,文件递过来让我自己签。
我心里有种奇怪的平静:这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吧,不戏剧,不尴尬,干脆利落,挺好。
陌生人之间的光
手术那天,在手术室门口,邻座一位社牛病友热情开聊:“你排到哪个医生了?怕不怕?我听说术后疼得不行。”我本来就紧张,实在无心搭话,只轻轻“嗯嗯”敷衍回应。轮到我推门进手术室时,她忽然说:“你一定会顺利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忽然暖暖的,回身比了个心:“你也是啊!”
手术顺利,医生拍了拍我:“醒醒,做完了。”
我还没睁眼,先冒出两个反应:第一,嘴巴是麻的。“医生,我嘴麻是正常的吗?”我含混不清地反复问。医生轻拍我:“正常。”第二,尊严的本能启动了。手术清醒后我发现自己没穿裤子,麻药未过,手不听使唤,硬是想自己提裤子。医生劝我别动,可我执意要试,试了十来次还是失败,最后是医生帮我把裤子提上,她手的温度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帮我整理衣领。
病房里,大多数人都有家属陪,我是少数的“孤勇者”,好在医院流程规范、护工专业。我发现,护工比家人管用多了,术后那些事儿,根本不是情感支持能解决的,术后第一次小便、第一次大便,怎么做伤口护理,等等,护工的经验简直堪比武功秘籍,什么小技巧容易排尿成功、什么时候吃止疼药可以在药物起效时正好覆盖最疼的时段、缝线什么时候脱落怎么脱落……还得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甚至在我伤口最疼的时候,护工随口一句“其他床的病人看着比你状态差远了”的“战斗者互评”比心理医生的疏导更有效!
恢复期,我在走廊碰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病人。我问他:“你手术后最难受的是啥?”他低声说:“上厕所。”说着说着,他头低下去了,肩膀开始颤抖。
我以为他笑场了,还没来得及跟他一起笑,低头一看,他的眼泪居然掉到病号服上了……我心里有一种微妙的共情混着点小小的“胜利感”:你看,有家人陪的大男人也会哭,我一个单身女郎还没哭呢!
病痛没办法外包,这一道坎,只能自己过。
身体账户赤字警告
恢复期间我持续低烧,中午烧到晚上,天天循环。抽了几轮血,验了几次尿,消炎药吃了个遍,烧还是不退。医生最后说:“你太瘦了。”不是夸我,是医学判断:体脂太低,身体储备不足,抵抗力差。
从前我信“瘦即美”,现在我信“脂肪是备用电池、肌肉是缓冲气囊”。那句网络名言我心服口服:“瘦子得病直接装盒,胖子得病折腾完刚好到健康体重。”有道理,真有道理。健康真是个“账户”,平时得攒,生病时的支出,一笔都少不了。
最痛苦的那几天,情绪崩溃就在一线间,我靠什么撑过来?除了护工的照料,还有人情味的支持——外甥女在电话里喊“大姨加油”,朋友快递来零食和保健品,甚至有哥们儿发来“要不我派老婆去陪你”的直男话语。
恢复过程并不顺利,病情不断地反复,让我的心情也起伏不定。闺蜜打来电话:“只有一个字,熬。”她自己也做过同样的手术,她的话让我的焦虑烟消云散。也有很多朋友想来看我,都被我拒绝:“我这状态,自己都不想看。”他们理解也尊重我。
这种无声的陪伴与不打扰的尊重,是成年人之间最舒适的友情。
单身女性住院指南
如果现在让我写一份“单身女性住院指南”,我会写三条:
第一条,不必自我怜悯。
单身不可怕,没人能替你挨刀,有人陪也一样疼,别让标签把自己困住。现代社会早已拆解了“单身= 无助”的刻板公式,在这场与意外的谈判桌上,身份让位于行动力。
第二条,求助不可耻。
能一个人扛事是本事,知道何时求助是智慧。医生、护士、护工、家人、朋友、病友,每一位都可能成为你“关键时刻的援手”。
第三条,寻找系统支撑。
我们之所以能一个人做决定、签字、进手术室,是因为有系统支撑:医疗保障托底、AI 知识护航、护工补位、朋友鼓劲、亲情远程护航、快递小哥7×24 小时随时支持,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亲友团”。
这次住院,让我体验到了单身女性在最狼狈情况下的求医现状,但也深刻体会到:不是谁都在练习当“孤勇者”,大多数人是练习做一个愿意求援、懂得借力的“凡人”。
有时候,我们一个人走进医院,但从来不需要一个人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