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味儿”重的年轻人,重新爱上陶渊明
作者: 李蕾《桃花源记》被当代年轻人重新翻出来研读,因为它特别解压,告诉大家人需要滋养、需要松弛感,以及需要找到一个喜欢的活法。其实陶渊明的通透和松弛感,打动的不只是当代人。苏轼就是陶渊明的知名“大粉”,爱到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在他心里,孔子都要排在陶渊明的后面。苏轼平时不舍得把《陶渊明集》拿出来翻,只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拿出来读一篇,生怕一口气读完了就再也没有能排遣病中愁绪的好文章了。
当代文化学者张一南写过关于陶渊明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很有趣。她说当代年轻人如果跟陶渊明聊天,问他:如果我不是清华、北大出身,没有体面的工作,也不想那么用力地写诗(工作),我还能算一个美好的人吗?陶渊明会说,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人活一世,生命长短不重要,重点是姿态漂亮地活过就行。
“活得漂亮”肯定不是指世俗上的成功,陶渊明没有高官厚禄,也没有高墙大宅,如果你能在朋友圈刷到他的生活,那一定是青山绿水、深巷狗吠、鸡鸣桑树、草屋小院、游鱼飞鸟,就像田园博主李子柒一样。
他经常抚弄弹奏一把没有弦的琴,别人很奇怪,他解释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我已经理解了音乐的美妙,能够听见心中回荡的琴声,至于琴有没有弦,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活得漂亮”的具象化——能决定我生活的只有我的内心,其他人请不要评论我的生活。这种洒脱的态度,竟与当代年轻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陶渊明在晚年的时候,写出了中国人的心灵代表作《桃花源记》,当时的他已经跟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在穷与达中选择了穷,决定不再复出官场,也不期待富贵和闻达。这种状态和他写的桃花源里的生活很像,没有税赋之苦和战乱纷争,人们种田养蚕,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朴素,不被欲望裹挟,非常坦然地享受当下。
为什么这样普普通通的生活能引发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共鸣和向往呢?我猜想,陶渊明就是要告诉大家,所谓的理想生活就是平凡,平凡才最难得。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当地人请他对村落保密,渔人最终有了私心,不守承诺透露出这段经历,却再也找不到回去的入口,此后寻访桃花源的人很多,有一方闻达的地方长官太守,也有人格高尚的大才刘子骥,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再进入桃花源。
或许人一旦有了欲望,就与桃花源脱节了,只有内心自由的人才能偶然找到这个地方。愿每个人心中都能葆有一个桃花源,在那里无目的地生活,没有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