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爸妈和囤积癖说“bye-bye”?

作者: 何颖

上海一位有着稳定退休金和四套房的老人,在家中和门口堆积山一样的各种废物,与儿女和邻居展开激烈“垃圾保卫战”的事情引起了许多人深思。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老人都有囤积物品的嗜好,据日本大阪的一项调查显示,约60% 的“垃圾屋”住户都是老年人。

老人囤物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但过于囤积,往往会引起家庭争执,所以,网络上对囤积的吐槽总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那么,如何让爸妈和囤积癖说“bye-bye”?

首先,子女要学会“投机取巧” 的沟通。比如可以肯定物品曾经的价值,表达对他们囤物的理解,先把情绪价值拉满,再灌输整洁有序环境的正能量吸引法则,用老年人能接受的理由去游说他们清理,如“财神入户需要干净通畅的空间”“干净整洁的家庭风水好”等,这样往往有好效果。

其次,让父母看见改变的力量。引导父母观看住宅改造的综艺,让他们看到家里大变样的效果;带父母去收纳整洁的朋友家中做客,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整洁的舒适;甚至可以先在家中选个小角落,模仿父母看到的案例或是根据父母的兴趣试行改造,引导他们走出囤积的第一步,比如打造花艺种植区、品茶区、手作区或纪念品展示区等,以取代一些无关紧要的杂物空间,让他们直观看到环境变化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第三,清理囤积不能希冀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这次不行,下次再来,不能让父母觉得与我们是对立关系。处理物品也要有轻重缓急,先处理影响身体健康的物品,如过期的食品、药品等。如果坚决不让扔,怎么办?那就换种方式带走——“我想吃土豆,我把土豆拿走了”,然后发芽的土豆就被处理了。父母的观念不好改变,但我们的说话方式可以改变。

对于可利用物品,我们可以选择消耗,比如购物袋可以装垃圾后丢掉,破旧毛巾、衣服可以当抹布使用后丢掉;对于零价值的物品,比如残缺的锅碗,我们可以假装不小心打碎或是烧漏,破坏后丢掉;对于损坏的家电,我们可以将维修价格和新品价格进行比较,教父母以旧换新;对于书籍,以及不合适的旧衣物等,鼓励父母捐赠;对于具有时代性或者珍贵回忆的物品,则不要强求父母扔掉。清理囤积物品,还有更有效和自然的办法,就是装修和搬家,尤其父母到一定年龄后,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

在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图书和影片,可以从观念上引导父母思考囤积问题。日本作家伊藤比吕美的《身后无遗物》,传达了通过整理生活整理物品,不给未来的自己留下太多负担的理念;纪录片《我为清洁狂》,讲述了洁癖者帮助囤积者整理清洁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思考物品回归本质。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囤积,过度关注物质堆砌,会失去生活的希望和引起精神内耗,当我们学会放手,为生活开启焕新魔法,也对延缓衰老有积极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