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范新民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01-04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推动着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向前迈进,同时也推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求,而各种新兴教育理念的出现,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中的色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和认知世界的途径,成为教师关注的一大重点。

一、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小学生往往对具有鲜艳色彩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加人色彩教学可以利用不同颜色之间本身的视觉吸引力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通过各种国内外经典美术作品和色彩搭配促使学生意识到颜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色彩认知能力的提升

作为小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色彩认知能够为小学生后续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不断渗透色相、明度、纯度等有关色彩的基本属性与概念,让学生逐步构建起基于自身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的色彩认知体系,从而正确运用各种色彩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与情感,实现色彩认知能力和形象塑造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传统美术教学内容的丰富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小学美术教学更侧重于对小学生进行线条、形状的讲解与描绘,在色彩搭配与运用动手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融入较少。而色彩教学的加入与深化,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具多样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主题创作、色彩赏析、色彩搭配等,还能在增强小学美术课堂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使其内涵从单一的绘画技巧传授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艺术表达领域,小学生的艺术视野也会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拓宽。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有部分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采取单一式的色彩理论知识讲解和示范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认可和发挥,这种单一和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减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机会,也无法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色彩知识的同时将其灵活运用到学习绘画创作中,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

为追赶教学进度、完成当期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色彩感知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与需求,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适应过快的教学节奏;而对动手能力较强且对色彩敏感度较高的学生来说,现有课程知识已无法满足其对美术方面的深度挖掘需求,从而使得该类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失去信心,影响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就目前小学美术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充分利用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优势,缺乏对学生进行观察生活色彩现象的引导,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实际意义。

三、“魔幻的颜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一)教材内容

“魔幻的颜色”这一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不同色彩之间的混合与变化展开,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三原色以及由三原色衍生出的三间色等基础色彩知识。教材通过色彩图片、文字说明和实践操作说明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颜色在混合后所产生的变化反应,旨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处于认知快速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尽快构建其扎实的色彩知识框架并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小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正确认识三原色、三间色等基本色彩概念,不仅要掌握不同颜色之间的混合规律,还要学会在实际中使用色彩混合方法进行颜色调配,并将其运用在简单的绘画创作中,保证绘画作品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色彩。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着重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具体来说,“魔幻的颜色”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色彩混合实验和小组讨论活动,主动探索有关美术和色彩的知识并进行提问,不断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审美价值塑造。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当前所学知识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感受生活中常见色彩元素和其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魔幻的颜色”这一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在掌握三原色、三间色的概念的基础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色彩规律,以及如何将这一规律应用到实际创作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创作情境和主题来实现对色彩的合理选择和灵活搭配、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不同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属性、如何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创作出具有独特感染力的简单美术作品。

四、色彩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整

1.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实现轻松学习。由于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灵动性和创新性,因此若能将游戏巧妙融入小学色彩教学环节中,势必能为现有美术教学课堂注入活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配合度。

基于“魔幻的颜色”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色彩拼图大挑战活动,先将数个不同色彩的卡片剪成不规则的形状,然后小学生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在打乱后的卡片中进行挑选并在规定时间内拼出完整的色彩渐变图案。为保证游戏活动开展的质量,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关色彩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又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对色相的辨别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1.pd原版全文

另外,要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色彩明度和纯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实现色彩创意搭配,教师还可以开展以“色彩猜猜猜”为主题的游戏教学活动,准备一些装有不同颜色液体或物品的不透明容器,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容器透出的色彩光影来猜测容器内的颜色;或是根据给定主题让学生进行色彩绘画接力,直至绘画在组内成员中轮完一个回合,根据不同小组的最终接力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和打分,为获得优秀成绩的小组颁发一定的奖励。

2.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各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比如可以使用含有海量丰富资源与色彩库的绘画软件向学生进行色彩搭配演示,在学生明确传统色系与时尚流行色彩的异同点后进行动手实操。由于该软件自带撤销重做和预览功能,教师只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并向学生提出“你觉得红色与黄色以什么样的比例混合才能够呈现出橙色渐变过程”等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并借助绘画软件实现不同颜色按比例混合后的效果模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魔幻的颜色”教学基础内容结束后向学生进行色彩对比与和谐原理及知识的拓展讲解。可以从公共线上教育资源平台搜索有关色彩理论和色彩层次构建技巧的讲解视频,为学生播放,先让学生理解不同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经典艺术作品的图片展示,并对色彩细节进行局部放大处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创作者是如何运用色彩技巧营造视觉冲击和整体绘画氛围的。

3.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常见于日常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为学生营造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特定场景空间,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从而激发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美术与色彩相关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

基于魔幻的色彩,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教室进行主题布置,比如在门口悬挂五颜六色的彩带,然后将教室内的桌椅分组布置成不同色彩区域,并贴上能够代表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卡片贴纸。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比如向学生出示被故意处理成灰暗色调的图片,要求学生依据其所学色彩混合知识调配出鲜亮的色彩颜料为该图片进行重新上色。这样一来,学生会沉浸式感受色彩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尽快明确色彩搭配对氛围营造的积极作用。

4.现代化教学评价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还必须建立多方位评估机制。目前我国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已不再局限于考试分数,而是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和期末总评时,可以针对该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还可以展开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对学生展开多角度评价,并将表现性评价作为重点。

表现性评价是指由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可被观察到的具有意义的行为过程,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它是一种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它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表现性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表现性评价对象;二是要明确评价主体;三是要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案。

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评价者,主要分为学生自身、同学、家长以及教师四个部分;在方案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激励,比如每位学生在下一教学阶段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订等;在内容要求上,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也不忽视他们今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各类绘画软件或线上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否实现了色彩敏感度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色彩混合技巧和创意性搭配方法等;在方法使用上,不仅要重视书面表达测试,而且要加大课外作业练习的考查力度,但在实施中要注意方法得当、步骤科学。

(二)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是教师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不同基础、习惯和成长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获取其所想要的学科知识。由于小学生在色彩感知、理论知识积累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因此教师可以综合内外部因素,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和深化层。

对基础层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魔幻的颜色”课程讲解中,应从最基础的三原色和三间色开始,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不断强化基础层学生对基础色彩的直观印象,并借助填色本等教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示范讲解与指导,使基础层学生尽快明确并熟练掌握有关三原色等色彩理论,完成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

对提升层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主题式色彩创作项目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其所喜欢的季节特色选择适当的色彩画出季节图画,除了以常规思维方式利用绿色、粉色等鲜艳颜色描绘春天,利用白色、蓝色等冷色调描绘冬天,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使用颜色对比方法在一幅画面中同时描绘两个不同季节场景,以增强整个画面的氛围感和对比度,实现对色彩搭配的尝试。

对深化层的小学生来说,为满足其较高的美术色彩天赋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在能力提升训练的同时对其进行专业深度拓展,除了定期向该类学生推荐专业美术课程和线上色彩解析视频,还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美术活动竞赛,不断为该类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

1.户外写生实践

户外写生实践是将传统教学场景从室内转向室外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亲身融入自然环境中深度感知周围的丰富色彩与动态变换特征,进而实现美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