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梁艳莉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05-04

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基础,以单元的表达要素为基点,将“完成单元习作”作为单元教学的顶层目标并以此为主线统筹安排推进单元各学习项目的整体教学。旨在强化任务驱动,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训练点进行统整,通过点点落实,促进学生文本深度理解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融合与整体推进。

一、现实基础

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减负增效的应然需求。首先,教学目标明朗化,利于学习效果的增量。教学目标直指写作,将学生的单元习作作为长效目标,将学生习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的学情,以此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每节课增长一点,每节课修补一点,每节课朝着习作目标前进一点。整体谋划,循序渐进。其次,教学内容系统化,利于学习任务的瘦身。将单元习作作为单元教学的导向与核心,倒逼教师去思考,研究统编教科书体系下单元表达要素与课文、助学系统(课后练习、小练笔、交流平台等)、单元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化梳理教学内容,明晰不同篇目、不同项目承载的学习任务,避免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最后,教学思路简约化,利于学为中心的实现。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由于目标的集中化,学习活动整体贯通,有助于课堂尚简、留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由于学习目标的明晰,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感受到每天学习的意义。

目前,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情况不佳。主要原因有: ① 教材方面。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单元篇目与习作目标达成的关联度有差异。除习作单元外,其余单元的关联度不一,部分单元属于弱关联甚至是无关联。教材是学习素材,但不是学习内容。基于表达要素对教材进行分割、重组、融合,确定训练点,才能让阅读与写作产生共赢。 ② 教师方面。受惯性思维影响,教师对单元阅读要素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习作要素。阅读要素的落实贯穿单元始终,而表达要素只在教授单元习作时有所关注,“紧盯习作教习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双线并轨”“双线融合”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实施路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均安排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打开表达要素有效落地的暗箱,将表达要素有机融入各板块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之中,回归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还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过程。

(一)基于单元表达要素,构建习作训练框架

“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情境本身可以激发写作者积极主动地调动、组织自身的知识储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在内容编排上形成了天然的“理解一迁移—应用”的写作学习认知情境。有利于教师以单元教材为原材料,依循自然单元的编排体系,精准读取教材中的写作思路、策略、技巧及言语智慧等原理性知识,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的立足点、切入点和生长点,构建单元训练框架。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要素为“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单元内课文均能充分体现例文功能,呈现了动静态描写的多种表达方式。如《山居秋暝》中动态描写起衬托作用,动态景物衬托得空山更显安静。《鸟的天堂》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截然分开,先运用静态描写呈现出大榕树的枝叶之美,再通过动态描写写出大榕树是鸟自由生活的天堂。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以点带面等方法写出了大榕树的动态之美。《月迹》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既有对月亮动态变化的细腻描写,如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又有对月光静态美的生动描绘,如“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除此之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话题“__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让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并在习作中应用,学会把画面描写具体。单元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品味和积累课文中表现作者独特感受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段,初步进行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词句段运用"第2题是让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体现本单元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的迁移运用。单元板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可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我为美景代言”,以此作为核心任务承载和驱动核心目标的达成。任务板块与课时分布如图1所示。

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究0
图1 任务板块与课时分布

(二)匹配相关文本段落,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单元习作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首先要明确在单元习作目标任务达成过程中,学生表达需要的语言材料、表达策略,然后在课文中找到可以转换的语言材料和表达策略,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其中,文本段落与表达要素之间的匹配度,教师提炼的写作知识的精准度,是评判该环节实施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还是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单元教学伊始,在浏览本单元学习内容,明晰单元习作要求后,学生确定自已想要代言的美景(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有目的地按顺序进行观察,重点观察短时间内景物的变化,在观察记录单中记录观察所得,为习作积累素材。

将习作前置,将习作要求化整为零,进行单元习作的整体设计、长程设计。学生在进入单元学习时就明晰单元习作要求,做到“心中有任务”“心中有规划”。在单元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时,将课文作为习作的引航标,通过对文本进行模仿、补充、想象和创造,促进写作知识内化为写作能力,并在“语文园地”的迁移运用中转化为写作素养,降低习作难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2.pd原版全文

写作活动一:诗词中的动静描写

关联文本:《古诗词三首》和“语文园地七”的《渔歌子》

任务内容:借助注释读懂四首古诗词,选择一首,发挥想象,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

活动要求: ① 写出景物的独特韵味; ② 运用静态描写; ③ 运用动态描写。

写作活动二:不同方式的动静描写关联文本:《鸟的天堂》任务内容:结合观察记录单中的景物变化,完成小练笔。

活动要求: ① 按照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景物的静态; ②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景物的动态。

写作活动三:活泼有趣的动态描写关联文本:《月迹》

任务内容:修改小练笔中的动态描写。

活动要求: ① 运用叠词; ② 运用拟人; ③ 词句有新鲜感。

写作活动四:具体画面的动静描写

关联文本:“语文园地七”的“词句段运用”第2题

任务内容:读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活动要求: ① 切分描写点写静景; ② 动词串联写动态; ③ 融入感受。

这样,基于表达要素所切分的每个训练点,精准对接学生语言表达的最近发展区,扫清学生言语结构的盲区与误区,实现学生言语结构的完善。这样一系列微型写作活动有层次地串联起来,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自然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写作学习任务群,让阅读与写作达成共识,实现共赢。

(三)靶心指导核心段落,整体完成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板块,须经历审题、立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指导环节,有完整的教学过程。长程设计单元习作,前期充分发挥单元课文中对标表达要素的写作知识的效用,学生已经通过读写结合,有了完成习作的知识与素材铺垫。在习作课中,重点指导与表达要素密切相关的核心段落,能实现习作指导效益的最大化。

还是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根据习作页的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与“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是保底要求。联系习作页的第一段“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可以提出第三个要求:写景离不开情,也可加入自己的情感。

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不难,使画面鲜活则需要引导。在《鸟的天堂》进行点面结合写动态的基础上,再次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例文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心训练。

1.瞄准靶心,提供方法

出示《月迹》第2段。学生发现这段文字主要写了月亮爬上竹窗帘的动态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了“先、再、渐渐地、末了”等表示顺序的词,把变化的过程清晰呈现,让人如见其形。但是作者是如何把这个画面写鲜活的?交流后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 ①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长了腿”“爬”等词语,写出了月亮在竹窗帘上的形状变化。在作者的笔下,月亮像个调皮的小孩儿,又像个优雅的女子,给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② 作者还穿插了观看时的感受。“高兴起来”“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一个失望”,让读者不自觉地与作者共情,“心随形动”。

2.聚焦靶心,训练提升

获取写作知识后,布置新的写作任务,检视新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可提供一些场景,如日出即景、晨雾即景、雨中即景,也可让学生自选自己习作中的场景,要求运用“拟人手法 + 穿插感受”写一段话。注意在按顺序写的基础上,将画面写鲜活。

3.针对靶心,有效评改

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评价量表,围绕“按顺序写、拟人手法、穿插感受”三个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之后发挥学习伙伴的互助作用,让同桌参与互评,根据量表要求打出星级,并综合习作内容写一段评价语。学生自改。最后进行优秀作品展示。

以上靶心训练,将静态的写作知识动态化、结构化,给学生提供清晰的写作支架,不断调整与完善学生习作的言语拼图,提升了习作质量。值得注意的是,靶心训练只是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关键点拨,最后还是要回到习作语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去。

(四)设计习作评价体系,优化读写融合实效

“教师应树立‘教一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使用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多维的评价,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在对习作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评价也应始终伴随着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评价量规,随时监测与诊断各训练点学习目标的落实,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

以下呈现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课前、习作课中、习作课后评价内容:

1.习作课前——完成写作准备自查清单与观察记录单

写作准备自查清单评价指标: ① 理解主题要求; ② 选材符合“即景”要求; ③ 选好观察地点,安排好观察时间。

观察记录单评价指标: ① 按观察顺序; ② 写出景物一个方面的变化; ③ 写出景物多个方面的变化。

2.习作课中——完成主体部分

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以单元习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究1
表1评价指标

自评:( )颗☆ 他评:( )颗☆

3.习作后——完成全篇【专项能力】

(1)我按照________(时间、空间)顺序,写出了________(景物)的动态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