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研修: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建构
作者: 王丽琴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09-04
当下,教科研工作依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避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境界的有效途径。对教师而言,坚持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两条腿走路,成为集学习者、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于一身的研究型教师”,依然是专业成长的主要目标。反观当前学校教师的科研素养,问题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不会写:科研畏难化。在部分教师的眼里,做科研是一件很难找到自信的事,认为其高不可攀,除了大学教授、教研员等,自己只要把学生教好就心满意足了。当然这也和教科研短期内难以取得收益有莫大关系。不会做:科研虚假化。目前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评价上,相反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对科研的重视不足。现在的科研课题或论文中有一部分依然是为了做科研而科研的产物,是没有基于教学实践开展的真科研和实科研。不会研:科研功利化。目前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条件中,大多包含论文获奖、论文发表或课题撰写及数量等相关要求和表述,有的教师因为想进一步实现职称晋升或名师评聘等更高的目标才去开展教科研活动。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探索高中教师的科研成长路径,笔者所在的学校启动了“可视化研修: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建构”的实践,并围绕“可视化研修”这一核心概念,积累了教师实现科研成长的有益经验。
一、“可视化研修: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建构”的内涵
可视化研修是指运用多元活动、平台支架等形式实现科研内容、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直观形象、情境化呈现的研修方式,它将科研的概念、操作等与实践进行连接,促发教师的深层次思考,展露教师的思维进阶轨迹,从而引导教师实现科研学习的路径可视化,促进其开展深度研究。其具备以下特征:
导向性凸显。通过有目的地操作、分析、讨论等,促进操作实践和形象思维的有效结合,引导教师调动多种感官,把抽象的科研思维和形象的科研知识进一步有效融合。
直观性凸显。用多元的活动形式化抽象为具体,把本来看不见的科研思维方法和经历,用其他诸如“看、议、说、写”等形式展示出来,体现直观形象的特征。
实践性凸显。把科研思维转化的过程清晰地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通过物化成果的形式,洞察教师的思维路径和思考结晶,体现其科研实践能力。
二、“可视化研修: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建构”的实施策略
(一)全域内塑,让科研知识可视
科研知识的可视化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视化。学校通过“共研、共享、共学”机制的建立,设计与呈现困惑、典例、路径等与科研相关的内容,化无形科研认知为有形科研认同,充分调动教师的认知激情与学习兴趣,由内向外解决“不会写”的问题。
1.共研,实现科研思维可触
很多教师不会写,是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可“写什么”,所以让他们走近科研的第一步,在于能让他们经常性地置身于科研思维的熏陶中,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到处是科研的素材。据此学校创设“困惑共研”机制,开展基于科研困惑、科研难点的研讨,通过经验交流触发教师对科研写作的认同,以经常性地发现问题来触发科研思维的感知和养成。“困惑共研”主要围绕“我的小问题大发现”这一主题,在学校教师团队中推进“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系列研讨,以“ X + X 共同体的互助型研修”形成有价值的科研认知,即要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困惑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研究的实施中发现问题。
2.共享,实现科研范例可见
很多教师不轻易投身教科研,是因为从来都是把自己排除在科研主体之外。学校通过“经验共享”的方式,定期推出在科研方面颇有成就的可模仿可学习的榜样教师,拉近教师和科研的距离。通过了解身边科研榜样的成长历程、倾听科研达人的成长故事,观摩科研标兵的成长案例,让教师感知科研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巨大引领作用,以此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进而实现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消除对科研的畏难情绪。“经验共享”主要围绕“我的科研成长故事”这一主题,在学校教师团队中建立起由科研骨干教师领衔的科研小分队,以科研愿景、科研能力为引领,实行“导师引领 + 同伴互助”的科研工作机制,以“ 1+X 共同体的引领式研修”推动教师在身边典型中汲取科研养分。
3.共学,实现科研路径可及
很多教师经常在嘴边挂着课题或论文“不会写”,究其缘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学校通过搭建“路径共学”的支架,从“什么时候写、用什么办法写、用多长时间写、写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怎样的帮助”等角度手把手地指导教师制订详细、精准的科研成长规划,引导教师通过实践建立起科研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认知。“路径共学”主要围绕"我的教学一技”这一主题,在教师团队中开展申报式的科研成长方向实践,借助专家之力提炼“发问、追问、探问”的科研学程,借力主题探究的方式亲历科研知识架构的过程,让教师熟习科研技能,以“名家 + X 共同体的点拨式研修”培育学校教师“教研相长”的成长理念。
(二)全程内修,让科研经历可视
科研经历的可视化是指科研学习路径的思维可视化,包括“参与科研的重难点学习过程的思维可视化,或者是问题解决路径的思维可视化”。科研经历可视化需实现教师观察、思考、研究、解决科研问题等过程细节清晰、形象可见的目标,以便于教师更系统、更深度地分析教学实践中和科研过程产出中的问题,最终能独立实现科研写作和成长自我驱动,进而解决“不会做”的问题。
1.菜单模块式聚焦——研究方向可视
“开展教育科研要从自己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诸多问题中,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也就是研究重点)。它是教育科研的起点,也是关键点,决定了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向、价值和可行性,直接关系到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最终成果的水平。”作为刚接触科研的教师,要开展论文或者课题写作,往往会在选题上纠结,最茫然的是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基于这样的认知,学校立足当下研究热点,为教师提供“菜单模块式聚焦”选题,分别从“课题研究选题参考”“各学科论文选题参考”和“校本研修主题生发的课题、论文选题参考”等几个维度引导教师聚焦研究思考点和价值点,以“模块式指导”使选题方向可视化,进而引导教师在科研中剖析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热点进行选题,提炼出四步研究规律:基于课堂发现问题、聚焦难点确定研点、积累实证融于实践、宏观提炼深化研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3.pd原版全文
2.异点跟踪式研磨——研究路径可视
“在团队中成长”是教师实现科研成长的有效途径。因为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发现彼此的亮点和弱势,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彼此的经验、方法等进行沟通、交流和评价,进而共同提高。学校通过“异点跟踪式研磨”的方式,使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可视化。这里的“异点”,既包括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的研磨,也包括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之间的研磨,还包括同一学科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研磨等。通过多维度、跨学科、众教师的异点交叉研磨方式,采集更多有效信息,引领教师明了科研的成长不仅要依靠个人的思维火花,还要采纳和借助团队思维碰撞等这些路径。这里的“跟踪式研磨”,具体指向全程的互助合作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科研写作中若有问题就进行点对点沟通,有困惑就进行点对点解决,有错误就进行点对点修改,当然有亮点更可以点对点学习,以此来助推教师的科研成长。
3.常态项目式濡染——研究理念可视
“教科研内容,如何跳出平凡,变得优秀,要看其是否把实践和理论相联结。正所谓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空谈;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支撑,那就缺少了高度。”教育是循序渐进的且有规律的,教师是在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也是在理念中武装自己、锤炼自己、“品质”自己,进而培育出科研化思维,达到总结和提炼规律的目标。学校通过“常态项目式濡染”的路径,实现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理念的可视化。比如推出“理论前沿”栏目,为教师积淀理念素养,并结合所学内容的不同,区分焦点项目、热点项目和重点项目,分别指向当下理念学习的不同维度。比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命题评价研究”等归类在“教育焦点"项目中,而“结构化教学”“大观念与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则归类在“教育热点”项目中等,指导教师以项目整合的方式学习,进而形成科研理念学习的常态。
(三)全科内化,让科研成果可视
科研成果可视化是指“达成科研学习目标或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后,取得的成果需要可见与可读”,即必须有物化成果的体现。这是为科研逻辑、科研智慧提供具体化或表象化转换的前提,如此方能推广和运用于更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教师而言,通过具体形式来呈现知识建构与能力转化,更有利于科研知识内化,最后达到新的认知平衡,便于对所学科研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类、归纳和运用,进而解决“不会研”的问题。
1.现场叙事:以菜单化风采展示“说”出成果
“现场叙事”是教师通过科研沙龙、科研论坛等语言载体,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展现成长风采进而激励自我的科研成果呈现形式之一。学校引进涟漪效应,激励教师将涟漪之中的激发点变成自己,通过开设菜单化风采展,引导教师在内驱力推动下实现科研思维外化为“说”的成果展示。具体操作是先由学校确定风采展的科研主题,后由教师开展自我复盘,梳理自己的发展亮点,并自主选择主题向学校申报展示。
2.文本叙事:以资源化个性汇编“写”出成果
“文本叙事”是教师通过案例、论文、课题等文字载体,在经历了科研学习之后的自我提炼中展现成长风采进而激励自我的科研成果呈现形式之一。学校引进链式效应,通过外在的监督力量促使教师克服主客观等因素的干扰,将思考转化成文字,并推进资源化个性汇编,转换科研思维外化为“写”的成果展示,以此激发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具体操作是由教师根据自我的发展特色自主设计要素汇编科研成果,随时进行资源的动态调整,当然资源的丰富需要教师围绕自身的科研成长经历开展反思式复盘研修而得。
3.特色叙事:以主题化导师点评“亮”出成果
“特色叙事”是教师通过梳理自身科研成长的历程来确定某一方向深入研究和专长发展,以此展现成长过程中的特色风采进而激励自我的科研成果呈现形式之一。学校引进标杆效应,引导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建立起主题化导师点评制,激励教师将暗示的“标杆”变成现实,转换科研思维外化为“亮”的成果展示。具体操作是由教师的科研导师根据教师的日常实践和研究,每次选择一个微主题进行纵向深入点评,点评重视激励性和生长性,让教师既看到收获又能找到努力方向。
三、“可视化研修: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建构”的实践体会
(一)以“可视化研修”构建了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
“可视化研修”为高中教师的科研成长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它不仅是方法论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体现。“可视化研修”的实践,使得学校在教师科研成长道路的探索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了针对解决当下高中教师所面临的科研难题而探索的实践路径。“全域内塑”,让科研知识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易于理解和应用,也帮助了教师快速掌握科研基础知识,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全程内修”,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还促进了科研文化的正向循环,让科研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努力,而是团队合作与智慧碰撞的结晶。“全科内化”,是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肯定,更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中教师教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就教师个人而言,从这样的实施路径中也获得了“研讨—反思—内化—转换—外化”这样层层递进的科研成果的表达提炼思维。
(二)以“全程式参与"促成了学校科研氛围的营造
“可视化研修”作为高中教师科研成长路径的一次深刻而富有前瞻性的探索,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现有问题的简单应对,更是基于对教师科研成长需求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既基于问题又高于问题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它巧妙地将教师的“教”与“研”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壁垒,强化了“在教学中做科研,从科研的反哺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践行了教研相长”的核心理念。同时,“全程式参与”科研理念的融人,将专家引领、名优示范、同伴互助、个人实践等多种研修方式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研修体系。这种体系不仅促进了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在学科内、学科间乃至学科外构建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讨与实践,有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协作能力。
(三)以“亲历者体验”推动了教师科研成长
以“可视化研修”路径为核心引擎培养高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点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不会写、不会做、不会研”等科研难题上的困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点对点的精准帮扶,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在学校科研引领下从“不会”到“会”的亲历者视角,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进一步固化了“教研相长”的科学研究思维,推动了学校及教师科研成长的步伐。在“可视化研修”的框架下,教师得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修活动,深入参与到科研过程中。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了观摩优秀案例、参与科研讨论、分享个人心得等常规环节,还融人了科研过程的可视化展示、科研成果的互动交流等创新元素。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得以直观地看到科研的全过程,从选题、设计、实施到数据分析、论文课题撰写、成果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不会写论文、课题的教师因为参与科研过程的可视而有了可借鉴经验的实践,写过论文或课题的教师也因为点滴的进步和成果的可视更加具有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师的科研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郜建辉.从问题到课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10) :43-47.
[2]岑健林.可视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7):41-49.
[3]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林文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4]蒋宇瑛.做一名有“成长自觉”的教师[J]教育科学论坛,2024(17):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