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

作者: 刘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16-04

当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在实践中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过于侧重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却未能充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构建,注重情境的真实性还原,倡导活动的多样化设计,并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反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要素

(一)优化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主题,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一根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指明了方向。优化教学主题,其本质在于筛选那些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广泛代表性,又能抓住学生眼球的主题,使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紧密相连,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强烈求知欲。在明确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设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大单元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目标不仅要涵盖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主题巧妙地优化为“感受神话魅力”。这一主题不仅精准捕捉了神话传说的独特魅力,还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形成了相应的链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形象,还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英勇无畏等精神以及文化价值,如《精卫填海》一文体现了主人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普罗米修斯》一文则体现了主人公勇敢善良、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等。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述神话故事、展示神话图片、播放神话视频等,这些方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神话的魅力,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梳理教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人剖析与系统整合,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知识框架,这对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梳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融合与迁移,通过指向性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以确保教学能够因材施教,满足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课外了解的名著的经典片段,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展现的智谋,以及《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彰显的英勇,以此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顺势引入本单元课文,如《猴王出世》的奇幻开篇与《景阳冈》的英勇挑战,促使学生能够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古典名著的基本特征、常见情节及人物形象,从而在学生心中构建起一个立体、全面的古典名著知识框架。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古典名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组织讨论、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人物的异同,或是寻找身边人与古典名著人物的相似之处,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还能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与迁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长与进步。

(三)营造真实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致力于构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知语文的独特韵味,感悟语文的无尽魅力,从而达到提升课堂学习氛围的效果。通过有效的情境营造,学生不仅能够更为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一来,情境教学就如同催化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一种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实现学习与成长的双重飞跃。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秋天的美丽画卷,如金黄的稻田、硕果累累的果园以及翩翩飘落的树叶等。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秋天的韵味,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情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捕捉秋天的细微变化和独特气息。在这样的情境熏陶下,学生在学习《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时,无疑会更加投入,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为了进一步深化情境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将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描绘出来,以此表达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由于惯性思维,学生可能只会采取金黄色作为秋天的主色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色调来呈现秋天,如秋天的枫叶是红色的、秋天的大雁是灰褐色、秋天的大海是碧蓝色的等,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并理解秋天的特点与意义,从而在心中播下热爱自然、追求美的种子。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成功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加强实践探究,发展综合素养

在教育体系的深度探索中,将理论知识融合于实践探究,被公认为是锻造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策略。实践探究不仅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显著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精神亦得到深度培养,从而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尤其在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宏观框架下,教师应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实地感知、社会实践等,从而构建一个“实践引领学习,学习反哺实践”的高效循环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5.pd原版全文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策划一场诗歌创作与朗诵的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独特平台。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深人剖析本单元的诗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要素。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掌握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绿》体现了诗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白桦》则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大自然的赞扬与热爱,这些情感的感知将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勇敢迈出创作的第一步,将个人思想感情融人诗歌创作之中,让诗歌成为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载体。主题可广泛涉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自然的无限赞美,或是对友情的珍视与颂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应积极展开讨论,相互修改作品,这一环节不仅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诗歌的无穷魅力与深远意义,更在无形中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助力。

(五)注重评价反馈,助力持续提升

评价反馈是大单元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学生则能在此过程中明确自身优势与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计划,促进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评价反馈的多样性与及时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与准确无误。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等课文后,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或通过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抑或通过写作练习或创意续写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秉持积极鼓励的原则,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要委婉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评价反馈与家长的沟通紧密结合,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进而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及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模式应跟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与优化。而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性、系统性强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以下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核心素养下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

针对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课前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步骤。具体而言,教师应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积累、句型掌握和语言表达;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是通过欣赏寓言故事的语言美和结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四是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对单元内的课文、练习、活动等进行整体规划和有机整合。教师应在课前将本单元寓言故事内容整合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智慧与教训”作为统领全单元的主题,确保其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二是将单元内的寓言故事进行串联,形成一条清晰连贯又富有层次感的教学主线;三是围绕主题和课文串联,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如寓言故事角色扮演、寓意小论文写作、寓言故事创作等。

(二)课中实施

在课中实施阶段,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同时给予他们适时的指导与帮助。一是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二是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寓言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三是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四是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辅导。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环节,教师应当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如通过动画演示、音频播放等形式,再现《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等寓言故事情节,让学生直观感知其魅力;二是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如陶罐、铁罐等,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寓意和对象特征;三是结合寓言故事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如“从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结局中,你能发现什么”,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三)课后延伸

在课后延伸阶段,教师应合理布置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针对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一是复述练习,要求学生复述所学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二是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寓言故事创作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或写一篇寓意小论文;三是阅读拓展,要求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寓言故事或书籍,以拓宽知识面。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给予细致反馈与公正评价,如部分学生作业完成的速度非常快,但作业质量有待改善,应当继续探究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而另一部分学生作业质量较好,但作业效率有所欠缺,应当继续阅读课外书籍以提高速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举办故事会或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寓言故事或改编的寓言故事进行展示和演讲;二是组织文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寓言故事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三是组织社区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寓言故事的寓意和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社区或学校提供志愿服务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的大潮中,教师若想履行好育人职责,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成长脉络。将大单元教学模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与突破,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推动其能力发展的选择。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形成整体性思维,从而对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连忠友.温故知新:基于“梳理与探究”开展单元整体复习——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复习为例[J].内蒙古教育,2024(8) :55-61.

[2]薛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4(23):122-124.

[3]李欣欣.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0):55-57.

[4]杨军.以核心素养评价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J].甘肃教育,2024(17):115-119.

[5]武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界,2024(21):98-100.

[6]周妍.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4(19):71-7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