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实验小学: 沂蒙精神融入青少年 全环境立德树人 “12345” 实施框架
作者: 徐龙杰 张瑞东
作为沂蒙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的排头兵,费县实验小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立足红色热土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沂蒙精神育人价值,创新构建“沂蒙精神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12345’实施框架”,通过课程浸润、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多维路径,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着力培养具有“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精神特质,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即构建一个核心育人体系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内核,打造全学科渗透、全课程融入的立体化教育模式。语文课堂通过《金色的鱼钩》《丰碑》等革命经典的情境教学,开展“角色对话”“红色剧本创编”等活动,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可感可知;数学课开发“支前粮草精算”“大青山战役数据建模”等特色项目,培养理性思维与家国情怀的双重素养;思政课构建“观、讲、演、悟”四维教学模式,通过《沂蒙》《大突围》等影视作品开展沉浸式学习。每月开展“沂蒙精神主题周”,设置“红色故事会”“革命情景剧展演”等特色活动;每学期组织“重走突围路”研学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认知。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精心提炼沂蒙精神中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等价值元素,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红色成长任务单”,使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日常行为准则。
“2”代表两个课堂
构建起 “校内课堂 + 校外实践” 的双课堂模式。将沂蒙精神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内课堂主渠道作用,以《沂蒙精神教育读本》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工作,开设每周一课时的沂蒙精神教育课程。深入挖掘各科教材中的沂蒙精神元素,融入到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描写革命岁月的课文时,会引入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孟良崮战役等真实革命故事,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学校精心开设沂蒙精神校本课程《巍巍大青山》,系统讲解发生在身边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校外实践课堂则充分利用费县及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夕都组织党员、团员、队员到大青山,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学生不仅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战役经过,还会自发组成志愿讲解小组,为其他参观者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沂蒙故事,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的升华。
“3”是三支队伍
打造“教师队伍 + 家长队伍 + 社会志愿者队伍” 协同育人体系。教师队伍作为育人的主力军,通过定期开展沂蒙精神专题培训、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对沂蒙精神的理解与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融入沂蒙精神教育。学校邀请费县县委党性教育服务中心的讲解员、沂蒙精神研究专家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前往大青山、孟良崮、马牧池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沂蒙精神的魅力。家长队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陪伴者,学校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沂蒙精神,在家中营造红色教育氛围,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学校举办 “亲子共讲沂蒙故事” 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讲述沂蒙英雄故事,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加深孩子对沂蒙精神的理解。社会志愿者队伍由老党员、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讲解员、文化工作者、社区网格员等组成,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元视角感受沂蒙精神的魅力。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讲解员们经常来到学校,为学生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和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照亮成长之路。
“4” 指四项机制
建立“课程建设机制、实践活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协同育人机制”。课程建设机制确保沂蒙精神教育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将沂蒙精神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以《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巍巍大青山》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工作,开设每周一课时的沂蒙精神教育课程。学校重视红色校本课程开发,依托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沂蒙精神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一体化的研究》,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程研发小组,编写了《乡音——费县》和弘扬与践行沂蒙精神的校本教材《巍巍大青山》,定期对沂蒙精神校本课程进行评估和修订,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时代发展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实践活动机制保障各类红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如组织讲红色故事,唱红歌比赛、手抄报比赛、传承“沂蒙精神”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沂蒙精神的理解与践行。评价激励机制从品德发展、行为表现、实践参与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设立“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荣誉称号,激发学生传承沂蒙精神的积极性。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学习榜样。协同育人机制则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保障沂蒙精神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的长效推进。学校与社区、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大青山讲解员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5” 为五个平台
搭建 “校园文化平台、线上体验平台、家校共育平台、社区实践平台、校际交流平台”。“校园文化平台”通过设立沂蒙精神宣传栏,打造红色沂蒙文化长廊、布置班级文化墙等方式,营造浓郁的沂蒙文化氛围。为了让沂蒙精神在校园中声声入耳、深入人心,学校在校园标语宣传栏以醒目的大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些标语如同精神灯塔,无论是清晨踏入校园的朝气蓬勃,还是傍晚离校时的暮色余晖,都能让师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沂蒙精神的熏陶,时刻铭记沂蒙精神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每一面墙壁都变成弘扬沂蒙精神的无声课堂。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将沂蒙革命历史故事、沂蒙英雄事迹生动地呈现在师生眼前。
从沂蒙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程到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发展,从沂蒙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到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学校通过图片、文字、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将走廊打造成流动的红色文化展厅。漫步校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沂蒙精神以直观而鲜活的方式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实验小学师生的心灵。“线上体验平台”利用学校智慧教育电子班牌,不时推送沂蒙精神相关的内容,对学生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扩大教育覆盖面。学校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 “小小沂蒙讲解员”讲解沂蒙精神微课堂活动,定期发布沂蒙精神相关的小故事、知识问答等内容,并给予积分奖励,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参与。“家校共育平台”主要借助学校家长会、线上家校共育群等渠道,时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落实沂蒙精神教育。班主任会定期通过微信家长群分享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传承沂蒙精神。“社区实践平台”主要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合作,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践行沂蒙精神。邀请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第五代传承人卞成飞到学校进行指导,成立了沂蒙手绣特色社团,以沂蒙红色故事、革命场景为创作灵感,指导学生将“沂蒙精神”绣入作品。既传承非遗技艺,又通过一针一线将沂蒙精神融入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在指尖绽放光彩。走进温河湾社区,清理社区卫生,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校际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成果交流活动,分享沂蒙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经验与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费县实验小学的“12345” 实施框架,将沂蒙精神深度融入青少年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系山东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沂蒙精神融入青少年全环境立德树人一体化研究”(2023ZC40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