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昌月

在教育领域持续革新的当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互动式教学模式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的面貌。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方法丰富多样。其一为提问引导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具备启发性与层次性。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时,先抛出问题:“观察 1,3,5,7,9 这个数列,相邻两项的差值有什么特点?” 引发学生初步思考数列规律。接着追问:“若用数学语言来定义这种具有相同差值的数列,该如何表述?” 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师生、生生间互动,助力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概念。

小组合作也是常用手段。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合理分组,布置小组任务。如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让小组探究如何用最少的条件确定一个平面。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负责理论推导的,有通过模型搭建辅助理解的,还有记录讨论过程的。成员间相互交流想法,共同攻克难题。小组间再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不同探究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

情境创设同样效果显著。在函数应用教学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某网店销售一种商品,成本为每件30元,当售价为每件40元时,每月可卖出600件。经市场调查发现,售价每提高1元,销量将减少1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每月利润最大?” 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情境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在互动中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知识。

从实践效果来看,互动式教学模式成效斐然。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课堂上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真切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高涨。课堂参与度也实现质的飞跃,无论是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还是情境创设,都给予全体学生参与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广泛参与课堂活动,不再是少数人主导课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在互动中,通过自身思考与交流讨论,对知识理解更深入。以三角形相似证明为例,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尝试多种证明方法,不仅记住相似判定定理,更明晰定理推导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不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挑战。教师角色转变困难,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对教师课堂把控、灵活应变及引导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极高,部分教师难以迅速适应,影响教学效果。互动时间把控也颇具难度,课堂时间有限,互动时间过长易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过短则学生讨论不充分。此外,学生个体差异不容忽视,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教师需关注并采取措施,如给予更多鼓励、提供合适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互动式教学中受益。

总体而言,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开辟了新路径,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成果显著。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教师持续探索改进,充分发挥该模式优势,定能为学生打造更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有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