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多维剖析与培育路径
作者: 王伟摘要:本论文聚焦高中政治课堂,深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意义、现状与培育策略。分析政治课堂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作用,结合实际调研呈现当前课堂中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现状,针对性提出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等策略,旨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对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效能。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培育路径
一、高中政治课堂培育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意义
1 深化价值观教育
高中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政治课程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诸如 “天下为公” 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 的民本思想,能为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在政治课堂中融入这些内容,能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汲取力量,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时,引入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理念的历史传承性,使价值观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 增强文化自信
政治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讲解,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发展脉络。从古代哲学思想到传统道德规范,从文学艺术瑰宝到科技发明成就,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当学生在政治课堂中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就能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坚定文化立场,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树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
3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这些素养的培育提供有力支撑。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关于法治、伦理、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提升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内容的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全面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二、高中政治课堂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
1 课程融入不足
通过对多所高中政治教学的调研发现,当前政治课堂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存在明显不足。教材中虽然涉及部分传统文化内容,但所占比重较小,且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整合。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讲解政治理论知识和考点,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例如,在讲解《文化生活》模块时,对于传统文化相关章节,教师往往只是简单介绍概念和特点,未能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政治、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 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讲解传统文化内容时也不例外。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内容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讲解传统道德规范时,教师只是进行理论阐述,没有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内化于心,更难以形成文化认同。
3 学生参与度低
由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参与度普遍较低。问卷调查显示,仅有 20% 的学生表示在政治课堂上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讨论和活动,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此外,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学习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没有实际帮助,这种错误认知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得政治课堂在培育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4 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高中政治教师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准确、深入的讲解,也难以将传统文化与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融入政治课堂的意识和方法,即使教材中有相关内容,也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
三、高中政治课堂培育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1 优化课程设计
学校和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地位,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遵循教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例如,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模块的教学中,增设传统文化专题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内容与政治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传统文化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与政治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2 创新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高中政治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真实情境,如模拟古代政治会议、文化交流场景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代入感;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如传统节日习俗、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如研究传统文化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作用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3 强化师资建设
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加强高中政治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学校应定期组织政治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和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开展专题研讨,帮助教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与政治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此外,建立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激励机制,对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4 拓展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还应通过拓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传统工艺作坊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历史氛围;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研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知行合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政治课堂的宝贵资源。教师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设计、方法创新和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学生从认知到认同,最终实现文化自信的内化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