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微探

作者: 吴崇青

为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师需破除传统模式,重视预习与自主探究,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兴趣。本文探讨了达成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互动、创造性不足等。因此,教师需在备教材、教法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预留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课前预习常盲目。教师应让学生充分预习,给足思考空间。对于较短篇目,让学生先翻译,初步了解课文,同时发现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上课时,学生会特别关注预习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学生译文发现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避免满堂灌,提高课堂效率。如教授《劝学》时,学生常将“其曲中规”错译,若无预习作业,教师难以发现此问题。经过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教师可采用分组方式,让学生归纳文言现象,课堂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点拨讲解,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反复强化语法知识,总结文言特殊现象

文言文存在大量特殊现象,需反复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理解“倒装句”“名词做状语”等,需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若学生分不清词性、句子成分,难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仅靠一堂课讲解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关键在于经常回顾、反复强化,让学生运用已知获取新知识。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东望武昌”和“顺流而东也”,学生常弄不清二者的区别。运用语法知识判断,前一“东”是状语,后一“东”需结合句子翻译为动词,区别在于是否放在动词之前。

三、另辟蹊径寻找妙招,激发文言学习兴趣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异大,与中学生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另辟蹊径,在粤语中寻找兴趣点。粤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保留了古代汉语特色,一些粤语字词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如《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渠”,与粤语“他”(写作“佢”)读音和意义相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换个角度,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风景独好。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贯穿语文教学整个阶段的基本环节,对提高语文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针对现状,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相应改革,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文言阅读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