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儿童创意实践的小学英语变革行动

作者: 徐翔

摘要:本文立足江苏译林版教材,从实际教学出发,围绕“重构绘本”“任务驱动”“多模态表达”三条策略,探讨小学英语创意实践的可行路径。通过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案例分析,展现课堂如何由“语言教学”转向“语言使用”,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了具操作性与发展性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小学英语;创意实践;课堂变革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实践,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不仅为课堂教学的深层转型指明方向,也对教材使用方式、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要求。儿童天生富有想象力与表达欲,英语课堂理应成为他们用语言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舞台。尤其是在一线教学中,面对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语言输出薄弱等现实问题,如何以儿童视角重新设计课堂,构建更加开放、生动、充满创意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亟待回应的核心命题。

一、重构绘本,激发想象表达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学习不是背诵词汇和句型的积累过程,而是一个理解、内化和再表达的过程。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语言简洁、情节完整的载体,天然贴近儿童的认知节奏,是打开英语表达通道的好材料。但教学中,我们常常停留在“读一读”“说一说”的层面,忽视了绘本背后蕴含的表达潜力。若能引导学生介入绘本内容,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故事、改写角色、重组情节,语言的表达空间就会随之打开。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内容选择匹配度高的绘本,将其作为语言表达的触发点。例如,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 4 My Day》的重点句型为“I get up at six.” “I go to school at seven thirty.” 这类“时间+动作”的表达,与英文绘本《Spot’s Busy Day》天然契合。这个故事讲的是小狗Spot一天的活动安排,节奏清晰,内容简单,图画富有表现力,非常适合作为延伸文本。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Spot的生活节奏,把绘本内容串联起来,理解“时间”与“活动”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教师不妨设计一个开放任务——“如果Spot换成你,一天会怎么安排?”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编排一个新的“我的一天”故事。时间点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活动内容可以真实,也可以充满想象。

为了让表达更顺畅,教师可以提供词语卡、句型支架,帮助学生搭建语言结构。表达形式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小绘本,也可以是贴在墙上的时间线卡片,或者小组展示的手工书。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展示,让他们用所学句型介绍“我的一天”。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脱离教材的语言点,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真实迁移和拓展,用英语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语言是带着温度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愿望,也使课堂多了一份来自儿童内心的创造力。

二、任务驱动,打造真实交际场景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终是用来交流的。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了不少词汇句型,却缺少真正“用语言做事情”的机会。课堂上常见的“问答演练”“机械替换”虽然训练了语感,但距离真实交流总隔着一层膜。要打破这种隔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有情境、有角色、有目的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使用语言,而不是为了完成练习而说。任务型教学不追求语言的完美,而看重语言的使用。在设计任务时,教师不妨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他们“熟悉又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将课本中的目标语言植入其中。

以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我在周末帮父母做家务”,核心句型如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help my mum clean the house.” 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开展任务的好素材。基于这一单元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们是一家小帮手服务社”的任务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开设一家为家庭成员提供帮助的服务小组,为家长设计一份“周末帮忙计划”。每组要确定服务项目(如洗碗、整理书包、照顾弟弟等)、安排时间、准备介绍语,也要能用英语将服务内容讲清楚,明确最后的任务目标。

为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教师可以提供部分句型模板和词汇提示,也可以出示示例短文作为参考。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张“服务海报”或一份“服务推荐书”。最终,每组派代表用英语介绍他们的帮忙计划,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评价。在这样的任务中,语言不是目的,而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学生需要反复思考:怎样介绍更清楚?怎样回答别人的问题?怎样让内容更有创意?这些思考本身就促成了语言的真实加工和输出。很多时候,即便学生表达还不够流利,但因为任务本身有趣、有意义,他们愿意试着说,哪怕磕磕绊绊。

课堂中,常常能看到学生为了设计得更有趣,把父母帮忙变成“超级任务”:有人提出“家庭清洁打怪计划”,还有学生设计了“爱心早餐服务券”。这样的创意并不稀奇,只要给他们一个真实的语境和表达空间,他们自然会想说、敢说、愿意说。任务驱动的课堂不需要完美语法,也不需要标准答案。它需要的是情境、需要的是目标,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出发,把“任务”设计得真、贴、活。只有当语言承载起具体的意义时,它才真正属于学生。

三、多模态表达,融合艺术与语言

语言的表达从来不只是“说出来”那么简单。对于小学生而言,单一的口头表达往往不足以承载他们丰富的想象与情绪,而多模态表达恰恰为他们打开了更多元的表达通道。所谓多模态,并不是简单地“用图片讲课”或“放个视频”,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言、动作、图像、声音等融合在一起,让语言与艺术相互支撑、彼此生发。这样的课堂往往更生动、更具参与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现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绘画、配音、表演、视频创作等不同形式切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语言”。关键不在“形式有多花哨”,而在是否真正促成了学生的“表达”和“思考”。

语言与艺术相遇的地方,往往就是创造力生长的土壤。英语教学不仅仅要传授语言,更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多模态的课堂,正是这样一个让语言“活”起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赛雪.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11):88-90+128.

[2] 丁灵.多模态互动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25,(09):123-125.

[3] 史余萍,韦永琼.教育戏剧让“身体”回归小学英语教学[J].教学研究,2022,45(06):80-8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