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刀法

作者: 孙锋

谁也不会没事就捅自己几刀,除非不得已。

福建福州火车站应该还记得,1998 年第一家永辉超市开业时的锣鼓喧天。它肯定没想到这家超市自 2010 年上市后的 2021年就迎来了大亏损,惊人的 39.44 亿元。亏损像暮日西沉,27.63 亿元、13.29 亿元,直到连续第四年的 2024 年,亏损 14.65 亿元。

股 价 跌 到 2.08 元 的 时 候,“ 白 衣 骑士”也好,“门口的野蛮人”也罢,叶国富带着 62.7 亿元现金来了,一举拿下了永辉29.4% 的股权。曾缔造年营收 900 亿元的“超市之王”变换了大王旗。

2025 年 5 月 28 日,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因子公司 39 万元搬运费纠纷被“限高”。

39 万元,是永辉曾经不到一秒钟就能赚到的数字。世人惊诧 48 小时后,这场风波虽然停息,但还是将传统零售巨头转型的艰难显现了出来。

零售行业,特别是线下零售行业,这几年如马行薄冰。沃尔玛、家乐福等中高端、大型连锁企业经营受困,接连撤退 ;好想来、赵一鸣等新型社区折扣店又侧面截杀。叶国富掌舵永辉,像是临阵换将,开始了一场刀刀向内的杀法。

世上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武功,如果有,那也经不起前赴后继挑战者们的车轮战。永辉一刀刀砍向自己,希望向死而生。决绝中的壮士断腕,是零售行业在传统范式中寻找新范式的一次革命。

永辉刀法0

大刀向成本上砍去

2 个月后再来永辉,看到这家经过“胖东来式”改造的新店,梁光(化名)最直观的感受是“贵了很多”“这很不‘永辉’”。

永辉曾经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1995 年,超市概念刚刚兴起,于东来在河南许昌种下胖东来的种子,张轩松则将一家 100 平方米、名为“古乐微利”的超市开进了福州鼓楼区的一个居民区。别人毛巾卖 3 元,他只卖 2.3 元。靠这种“微利”特色,3 年后,他就在福州火车站开了第一家以“永辉”命名的超市。

永辉彼时的刀,向上砍向麦德龙等国际巨头代表的高端商超,向下砍向遍布城市各处“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永辉“刀”的主要组成材料,就是成本,下刀处,直指生鲜品类。

生鲜首先需要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其次要理顺从产地到市场的环环渠道,或者,可以自建完整的产业链条,由产到销。不过,无论采取何种传统方式,不确定风险都实在太多了 :中间任何一级批发商都有可能违背合约、私调价格 ;中间任何一级仓储方都有可能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正是这些来自本土、来自复杂人脉关系的困难,生鲜一直是农贸市场的主力,造成“大巨头”们热衷于主营相对规范的日用商品,把生鲜定位于“鸡肋”。

“只有改变才能求生存。”此时永辉规模尚小,便于在复杂的生鲜市场上掉转船头。张轩松决定剑走偏锋,调整商品结构,以差异化策略与巨头们区隔开,将生鲜经营面积调整到 40%,甚至是 60%以上。同时结合福州人买菜的习惯,首创超市六点半开门的奇景。

张轩松的战略很明确,主营生鲜,定位家庭主妇、上班族,既能避免与大鳄正面交锋,又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便是“农改超”的起源。

张轩松发现,“农改超”仅仅停留在“卖不同品种”的层次上,在渠道上却与其他超市、农贸市场大致相同,走“产地—采购商—批发商—超市采购员”的传统路线,超市里的生鲜 ,实际上经过了三批,甚至是四批,价格自然偏高。

如果是奉行“产地—超市采购员”的一级渠道,搞自营直采呢?

于是,张轩松着手建立了一支采购员队伍,直接与生鲜产地对接。这样一来,永辉价格优势已经超越竞争对手。在 2003年,福建大白菜采购价约为 0.22 元 / 公斤,到第一批发商升至 0.36 元 / 公斤,再到市内采购点,已升至 0.45 元 / 公斤……而定位于“微利”的永辉大白菜,超市零售 0.26元 / 公斤。

与采购队同步,张轩松在福州建立配送中心。这样,纷繁复杂的“供应商—分店”的交易关系,浓缩为“供应商—配送中心”的二元结构。各分店的外部联系也转化为连锁企业业务关系。这样一来,进货谈判数量呈几何级下降,交易费用、履约费用都大大减少。

此时,福州人发现,去永辉买菜,已经成为最经济实惠的选择,客流蜂拥而至,销售速度也大大加快。这又形成永辉又一个优势 :降低上架损耗率。

尝到砍成本的甜头,张轩松开始尝试自营直产,逐步建立自己的食品加工厂,同时建立了永辉的蔬菜、养殖基地,粮制品加工厂。自营直产可谓“革了供应商的命”,一是旁敲侧击,对供应商提供伪劣商品的“贼心”起到威慑作用 ;二是无形施压,致使供应商主动提供折扣以维续合作关系。

确保这一套渠道革新的质量后,张轩松又着手从管理模式上进行革新。

他为永辉设计了直线职能制组织模式,一种最简单、最高效的管理模式,即各单位执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有一个上级,各级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负责,力推管理扁平化。

在永辉,店长对自己的分店负责,并拥有极高决策权 ;各区总经理每天到各店巡视 1 小时,只需管理好手下的店长即可。

为了保证“永辉真经”的原味,张轩松规定永辉只开直营店,在标准化指导下实现总部与分店的“大一统”。

大的“相对论”

2010 年,门店数量达到 100 家的永辉超市正式登陆 A 股 ;2010—2014 年,永辉超市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在 20% 以上,一跃成为连锁商超的龙头企业。

永辉年收入持续攀升时,国内的电商行业更是一片升腾 :2013 年天猫“双 11”销售额超过 350 亿元 ;2014 年阿里、京东纷纷在美上市 ;2015 年生活服务电商崛起……

零售电商业如火如荼,巨大的永辉没有理由故步自封。

于是乎,2013 年 3 月,永辉建立了全国电子商务总部 ;同年 4 月,永辉电商网站“半边天”上线 ;次年 1 月,永辉推出O2O 商业平台“永辉微店”;2015 年 6 月,永辉线上业务部门“永辉云仓”成立……

同时,在供应链及门店管理上,永辉更早早地开启了数字化布局 :启动核心业务系统 ERP、探索移动商务 O2O 营运模式,引进 JOYA 自助购物系统等。

2015 年,永辉希望在未来 3 年,电商业务在总营收的占比能达到 5% 以上。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新零售创新的道路上,永辉摸索出超级物种、永辉生活、永辉 Mini 等多业态,线上还有到家业务“永辉买菜”;在外部,永辉获得京东、腾讯的资本加持,市值一度超过千亿元。

学习盒马、效仿七鲜,高峰时期的永辉超级物种超过 80 家门店,走进超级物种,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零食、日用百货等,生鲜区有散称的蔬菜、水果和活鲜,也有自制的鸡腿、猪蹄等熟食。

组织大到一定程度,一切的创新和尝试,都会变成新势力与旧势力的较劲,新想法与旧惯性的牵扯,持续投入与小富即安的权衡。

永辉也不例外。线下模式的成功,使永辉积累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一群既得利益者。大力转型线上,实行数字化管理,必然会遇到相关利益方或明或暗的抵制。从股东、采购、店长到普通员工,都会与新思路形成角力。在这种节骨眼上,战略定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线上方面,张轩松坚持认为永辉要发展“到家业务”,而他的兄弟、一致 行 动 人 张 轩 宁 则 认 为“ 餐 饮 + 超 市+App”的模式更胜一筹。兄弟二人理念不合,一度导致永辉和云创的业态高度重合,永辉买菜 App 和永辉生活 App 同维竞争,相互内耗,流量被分散。以至于,张轩宁主导的永辉云创决定内建“数据帝国”,这一方面意味对自家商品及用户数据的保护 ;另一方面却意味“故步自封”。

2018 年时,永辉超市与云创业务正式剥离,张轩松与其兄张轩宁解除了长达 8年的“股东一致行动协议”,这也让张家两兄弟的矛盾以及内部管理的问题公开化。

永辉超市一路创新,却由于技术、内部管理等因素而接连栽跟头 ;在持续摸索“新零售”的道路上,永辉抓住了大量商业模式创新的线索,但始终没法找准清晰的定位与正确道路。2016—2019 年,永辉云创累计亏损超 26 亿元 ;2021 年,“关店”是永辉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当年 8 月,永辉超市决定在全国关闭 86 家门店,包括36 家永辉生活及 10 家超级物种店。

捉刀人

2024 年 9 月 23 日,名创优品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以 62.7 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 的股权,其中包括怡和集团持有的21.1% 及京东持有的 8.3% 的永辉超市股份。该交易完成后名创优品将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

5 个多月后,永辉超市第六届董事会和 2025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在福州召开,设立改革领导小组,叶国富任组长。

次日,永辉官网挂出了招聘 CEO 的公告,并提出多项任职资格。

只过了两日,永辉超市又发布一条公告称,鉴于公司第六届董事会暂未聘任CEO,为确保公司规范运作、保障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事项顺利开展,董事会授权公司改革领导小组代行 CEO 职责。

叶国富成了永辉的捉刀人。

2023 年,永辉的营收几近 800 亿元,在全国拥有 850 家连锁超市,名创优品店面固然多,其营收只有 114.7 亿元,仅为永辉的 1/7。尽管犹如“蛇吞象”,但永辉已经连亏 4 年,而名创优品 2024 年毛利率同比增长 34.0% 至 76.37 亿元 ;毛利率由2023 年的 41.2% 提升至 44.9%。

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被外界看成壮牛拉破车,搞不明白叶国富的目的和心理,收购公告发布的第二天,名创优品港股大跌近 24%,市值蒸发约 90 亿元。“大家都看不懂就对了,如果都看得懂我就没有机会了。”他在朋友圈写道。

叶国富收购时,永辉约 200 亿元的市值,处于 10 年来的最低期,较高点跌去八成。京东入股永辉时,出价为 9 元 / 股,叶国富的出价则不及 1/3。名创优品 CFO 张靖京提到,这笔交易,投资成本溢价低,安全边际高。

叶国富本人称,收购永辉的动因,源于他看好永辉“调改”的前景,其三家门店经“胖东来式”改造后,经营状况大幅改善。

早在 2015 年,叶国富参加联商网大会时曾发表过一篇演讲。彼时,他说,“如果中国今天的超市,不请一帮设计师,不在产品上下功夫,不把产品设计好,中国超市没有未来。”如今,中国超市的发展恰恰印证了叶国富当时的判断。而以品质为核心的胖东来模式、山姆会员店等大行其道,深受消费者喜爱,正是明证。

叶国富是 Costco 的忠实拥趸,他发现,比 Costco 更优秀的零售模式,就是胖东来,称之为“中国超市的唯一出路”。

为了能够更快地让永辉超市走上“品质零售”的道路。叶国富提出了“433 战略规划(四化三力三变)”,即四化 :国际化、现代化、职业化、专业化 ;三力 :学习力、执行力、创造力 ;三变 :组织变革,运营变革和供应链变革。

叶国富认为,零售的本质就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前端要关注用户体验 ;后端是产品和效率,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和好的环境。第二件事是,现场、现事、现物,“要多去现场看看,根据实际情况思考问题。不管信息多么发达,软件多么先进,都得到现场去感受一下,才能有更真实的体验和更精准的判断”。第三件事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