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别人生活里跑龙套
作者: 马冬日租金 1 500 元,魏玲一年被带回不同的“男友”家七八次—她以职业女友的身份参与陌生人的人生剧本,用善意谎言填补他人生活缺口。这种新兴的“生活演员”职业正游走在温情与欺瞒的边界,既为社交困局提供临时解法,也带来了巨大的伦理争议和法律风险。
杭州某小区的地下车库里,40 岁的周敏正在反复练习“母亲”的角色。她需要在几天后假扮一位企业高管的母亲,出席其子的订婚仪式。这是她一周之内第三单 “家庭演员” 的活,收费 1 200 元。她对着手机镜头调整表情,像极了专业演员在后台彩排。
另一边,95 后女孩魏玲,在了解新“男友”(雇主)的需求后,需要在端午节跟“男友”回家见家长。
但是要告诉你,魏玲其实并不是真的在谈恋爱,而是在“工作”,她的职业叫“生活演员”,现在正被人出钱租来扮演“女友”,日租金 1 500 元。
这种被称为 “生活演员” 的新兴职业,正在很多城市为有社交需求的人提供服务。从应付催婚的 “合约恋人” 到商务场合的 “虚假人脉”,从填补家庭残缺的 “临时亲属” 到制造社交假象的 “精英闺蜜”,这些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从业者,既满足了都市人群的特殊需求,也暴露出当代人们不被看见的深层焦虑。
“角色扮演”的生意
“生活演员” 通过扮演雇主生活中的特定角色—女友、新娘、子女或者同事,帮助对方应对催婚压力、家庭期待或社交困局。魏玲的日常,是带着精心设计的“人生履历”辗转于不同家庭 :她曾假扮海归精英与客户父母视频,也曾穿着孕妇装参加客户家族聚会。“我的工作就是帮别人修补生活的裂缝。”她说。
魏玲见证了生活演员行业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过程。2018 年,她在豆瓣小组看到一条 “租女友回家过年” 的帖子时,评论区只有零星几个回复。如今,个别公司已汇聚了近百名兼职演员,业务覆盖全国。魏玲说,有的业务会按服务类型收费,比如普通演员 500~1 000 元 / 天,紧急订单加收加急费。魏玲打开朋友圈,“有朋友收到的最高价订单来自上海,客户支付 12 万元租用 ‘假结婚’ 服务一年”。
翻看诸多“生活演员”公司,其大多数类似中介模式,而核心在于资源整合。演员多为兼职人员,包括群演、自由职业者甚至学生。小红书平台某经纪公司负责人透露,其团队 80% 的演员来自兼职群,通过 “熟人推荐 + 线上筛选” 完成招募。日常管理依赖松散的线上协作,缺乏系统培训—多数演员仅通过 “剧本研读 + 案例模拟” 上岗。这种模式虽降低人力成本,但导致服务质量波动大,隐私泄漏风险突出。
杭州某公司的模式稍有不同。其专注于 “家庭场景定制”,提供从见家长、拍婚纱照到订婚仪式的全流程服务,并会根据客户需求设计详细的人物背景,比如父母的职业、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甚至准备好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标准答案”。
但这种深度定制服务却面临诸多法律风险。比如有公司因提供假结婚证办理服务被警方查处。尽管企业试图通过合同规避风险,但实际操作中,仍有演员越界,提供违法服务、泄露客户隐私等。
情感困境与自我救赎
生活演员的招募渠道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群演招募平台,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成为重要阵地。某演员在抖音发布 “租父母应付催婚” 的视频,单条获赞 42 万次,成功引流大量年轻人。招募后,演员通常通过线上培训快速上岗。周敏回忆,她第一次扮演 “母亲” 时,公司只发了一份 “话术指南”,包括如何回答 “退休金多少”“身体状况如何” 等常见问题。
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客户评价中,“演技生硬”“细节漏洞多” 是高频词。更严重的是隐私泄漏,有演员将客户家庭信息售卖给第三方,甚至利用掌握的隐私进行敲诈。有中间商坦言,其根据客户经济能力 “看人报价”,同一服务在不同城市价差会高达 50%。
个别机构还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客户痛点。某平台通过 AI 算法分析社交媒体上的“催婚”、“职场焦虑”等关键词,定向推送广告。在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春节回家如何应对七大姑八大姨?我们为你准备了完美方案》的文章,阅读量超过 10万次。
为应对法律风险,部分企业开始拓展合法场景。比如,某公司与品牌合作,安排演员在新品发布会上扮演 “真实用户”,这种商务充场服务已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收费标准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有演员曾说,“生活演员”这活儿,就像在玩一场角色扮演游戏,灵活性和挑战性共存。
不同雇主的需求千奇百怪,今天可能要你扮演温柔体贴的女友,对雇主嘘寒问暖 ;明天说不定就得变身严肃高冷的领导发号施令。
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快速进入不同角色状态,把每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就拿假结婚来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婚礼流程,面对陌生的宾客,还得随机应变”。
比如,参加农村婚礼,好多传统习俗都没见过,只能一边观察一边跟着做,还得时刻注意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紧张程度堪比一场大考。
面对这种现象,简单的道德批判显得苍白。在某四线城市,程序员张伟租女友三年后,与父母达成和解,“他们其实早看出破绽,只是不忍戳穿。”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谋,揭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表面维系和谐,远比直面矛盾更容易被接受。
然而,这种虚拟关系产业链越是野蛮生长,我们越要反思,生活中缺失的是什么,需要自我审视的又是什么。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商业利益驱动下,“生活演员”不仅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更是现代人面对真实生活的一种逃避。
对消费者而言,租借“生活演员”来掩盖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在满足特定社交需求时看似无伤大雅。然而,长此以往却导致了对“真实”这一概念的持续削弱。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鼓励“生活演员”的行为也许只会放大情感与社交的误解,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联系。
很多时候,“演与骗”的界线,非常微妙而模糊。把“欺骗”做成一种商品、一种服务,甚至堂而皇之地售卖,这一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瑕疵。
如今,生活演员行业的法律风险日益凸显。批评者认为,这类服务助长了 “表演式生活”,加剧社会信任危机。魏玲说,有客户雇佣演员假扮 “精英闺蜜” 摆拍朋友圈,被揭穿后引发社交关系破裂。行业从业者虽辩称 “提供善意谎言”,但无法回避 “合谋欺骗” 的本质。有网友直言 :“这种现象是在用虚假的角色扮演来掩盖社交焦虑。”
就目前来看,这个领域还处于监管真空状态,价格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此外,部分公司以 “角色扮演” 为名从事非法活动,如组织虚假商务活动,甚至有利用 “生活演员” 进行诈骗的案件。
有部分企业尝试制定自律规范。杭州某公司要求从业者提交无犯罪记录证明、参加礼仪培训,并引入客户评价机制。也有企业开始将服务向商务领域延伸,如提供 “会议充场”“产品体验官” 等合规服务,通过与品牌合作,安排演员在新品发布会上扮演 “真实用户”。
从“精致穷”到“人设经济”,从朋友圈滤镜到虚拟恋人,当代人似乎越来越擅长扮演理想化的自我。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有主角,有配角,有龙套,有“外援”。某种程度而言,“生活演员”职业化,是生活压力催生的 “应急方案”,但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这类服务时需审慎权衡利弊 —毕竟,生活的真实温度,终究无法用金钱去租赁。
这个职业终将消失吗?答案或许藏在其诞生的土壤里。当家庭学会尊重个体选择,当人们开始接纳内心的真实,“生活演员”自然会褪去生存属性,回归行为艺术的本质。就像 20 世纪国外的“租人俱乐部”,最终成为文化研究的标本。
结束新的一单后,魏玲打算筹备一个属于自己和这个职业的个展。十几套“女友装”将被悬挂成装置艺术,每件衣服旁标注着雇主的故事。“我想告诉人们 :这些戏服承载的不仅是虚假,更有一代人真实的焦虑与渴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