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沉淀金利来
作者: 王峰退市受阻,但金利来依然是金利来!
当资本市场沉迷于“流量—变现”的短平快游戏时,金利来用退市的勇气,宣告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做品牌就像种树,有人盯着果实,有人浇灌根系。在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看来,领带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载体—从早期的“男人的世界”到如今的“GOLDLION 3388”,金利来始终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
从穷小子到品牌觉醒
1968 年的香港,曾宪梓在唐楼阁楼里踩缝纫机,再将自己手工制作的领带沿街推销。这个从广东梅州走出的青年,在泰国经商失败后辗转至香港,寄居在舅父家的阁楼里,缝纫机是他唯一的家当。
彼时的香港男装市场被欧美品牌垄断,一条进口领带售价数百港元,而本土作坊出品的领带因工艺粗糙无人问津。曾宪梓白天推着木质板车在尖沙咀、旺角的写字楼间穿梭,夜晚研究进口领带的针脚密度,因为他发现,意大利领带的缝线间距精确到 2 毫米,而自己制作的领带误差超过 1 厘米。
为突破面料易起皱的难题,他跑遍全港布行,最终花高价才买到合适的布料。
回到阁楼,他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反复试验熨烫温度和压力,最终将领带的平整度提升到“对折后看不到褶皱”的水准。
《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 :从穷小子到商界巨擘的传奇人生》记载,那段时间他日均工作 18 小时,手指被缝纫机扎破多次,创可贴成了最常用的“工具”。
1970 年,为打开销路,曾宪梓向香港百货公司提出“寄卖模式”:将领带先放在百货公司柜台销售,售出后百货公司分三成利润,若滞销则由曾宪梓承担损失。
这种“零风险供货”在当时的商界闻所未闻,百货公司经理盯着这个眼神坚毅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 :“你这是拿身家性命赌口碑啊。”结果,首批领带三天售罄,回头客甚至追着问 :“那个金狮牌什么时候补货?”
“金狮”本是曾宪梓为品牌取的原名,取“金”之贵重与“狮”之威严。但很快他就发现,在粤语中“狮”与“输”发音相近,讲究彩头的香港人对此颇为忌讳。
某个台风夜,曾宪梓在阁楼里辗转难眠,盯着窗外被风雨吹打的“金狮”招牌出神。突然,他想起英文“GoldLion”的发音,灵机一动将“狮”音译为“利来”—“金利来”,既保留了“金”的富贵意象,又以“利来”传递财富亨通的美意,这个融合中西文化的名字,就此诞生。
一个品牌的黄金年代
1971 年,中国乒乓球队访问香港期间,曾宪梓以高价买下电视转播赞助权,在表演赛中首次投放“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广告,引发轰动,这句广告语精准命中了中国男性对身份象征的渴望。
三年后,他在广州建立首个生产基地,首创“前店后厂”模式—门店橱窗里展示最新款式,后方车间里缝纫机轰鸣,顾客甚至能看到裁缝现场调整领结弧度。这种透明化生产模式很快成为行业标杆,金利来领带的品质也完全呈现在顾客的眼前。
1984 年港剧《上海滩》播出期间,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穿着白色西装、系着酒红色领带的形象引发全民追捧。
北京王府井百货的销售员回忆 :“剧集播出那周,每天早上开门就有上百人冲进来抢领带,货架都被挤歪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金利来稳居中国男装品牌头部阵营,曾连续 15 年成为全国同类产品十大畅销品牌之一。
据金利来集团年报显示,2011 年,其在内地门店突破 1 300 家,年销售额达18.02 亿港元。
“第一条金利来领带是 1998 年面试外企前咬牙买的,专柜小姐用熨斗蒸汽检验真伪的场景至今记得。”河西 CBD 45 岁的金融从业者王先生向记者展示珍藏的暗纹领带,“那会儿相亲见客户,一条好领带就是通行证。”
南京市民柏先生还有更深的领带情结 :“我今年 54 岁,2000 年 4 月 28 日结婚时,妻子在金鹰国际新街口店给我买了一条绛红底衬以蓝色暗纹的金利来领带,面料挺括有质感,配上长袖纯白衬衫走红毯,当时自己那个帅啊,至爱亲朋都印象深刻。”柏先生坦言,后来他也买过一些国外品牌的领带,但迄今最中意的还是这条金利来领带。
曾宪梓的商业版图不止于领带。他将产品线拓展至西装、衬衫、皮具,并在1992 年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
传统品牌的现代焦虑
在 2011 年前后,本土男装品牌开始崛起,海澜之家、利郎、七匹狼以及柒牌等抢占市场,成为金利来的劲敌。
从一家独大到多品牌竞争,金利来走上下坡路。2024 年,其营业收入已降至12.19 亿港元,终端销售点仅余 786 家。
为了应对资本市场低效、品牌转型压力及优化治理结构,通过私有化实现战略调整与资源聚焦,增强市场竞争力,金利来决定退市。2025 年 4 月 11 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受理金利来集团私有化退市申请。然而,5 月 9 日的股东会议上,私有化计划因 44.67% 的反对票未获通过,导致退市失败,公司股票复牌后单日暴跌33.56%。
退市决定背后,是传统零售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现代焦虑。财报显示,2024 年金利来营收同比下滑 8% 至 12.19 亿港元,净利润缩水 19.86% 至 9 309.7 万港元,长期以来金利来集团股票的交易流通量持续偏低,日均成交量仅 29.6 万股,相当于总股本的 0.03%,全年换手率不足 20%,远低于港股主板的平均水平。
金利来方面也表示,过往 20 年来公司并无利用上市公司的地位进行过融资活动的行为。由此可见,上市地位对金利来自身业务和未来增长,已变得无关紧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业绩下滑,但金利来的财务状况颇为稳健,账面资金充裕。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 10.52 亿港元,且没有任何银行贷款及透支,资产负债比率为零。
另一方面,金利来还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坐拥 15 处投资物业,价值约 26.05 亿港元。财报显示,2024 年,金利来全年租金收入为 1.46 亿港元,物业管理费收入为 0.41 亿港元,合计达到了 1.87亿港元。
因此,单就财务状况而言,金利来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能过得挺好。
深层的危机来自主业的品牌老化。在年轻消费群体中,金利来常被误认为是“父辈品牌”,其商务正装形象与年轻人追求的个性化、潮流化需求脱节。
在广州天河城,金利来门店附近的国潮品牌店,用 AR 试衣镜和 AI 穿搭推荐吸引年轻人排队打卡,反观金利来橱窗里的模特,依旧保持着十年前的西装革履造型,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穿着燕尾服参加摇滚音乐节,格格不入。
在传承与颠覆间寻找答案
尽管私有化进程受阻,金利来的转型并未停滞。
曾智明(曾宪梓之子)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他敏锐地洞察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推出了“GOLDLION 3388”这一年轻化子品牌。
同时,2022 年 9 月 28 日,位于上海新天地核心商圈的金利来文化生活馆全球首馆开幕。馆里每一处空间细节都在述说着厚植于品牌基因中的“家国情怀”,伴随浓厚的艺术创意气息,输出品质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国设计。
金利来的故事,折射着中国制造业的集体命运,那就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数据或许能说明这种坚守的价值。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数据 :2023 年定制男装规模约 450 亿元,预计 2025 年达600 亿 ~8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
金利来的转型之路,为传统品牌提供了第三条路径—不是盲目追逐风口,也非固守成规,而是在资本退潮后,重新锚定实业的本质。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金利来的退市更像是一场成人礼。
当曾智明在定制店为客户系上第一条手工领带时,缝纫机的哒哒声仿佛穿越时空—那个在油麻地阁楼里熬夜改样的年轻人,或许从未想到,五十年后,这条领带会成为中国品牌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缩影。
而故事的核心始终未变 :真正的品牌力量,不在于市值高低,而在于穿越周期的韧性,以及对“做好一件事”的偏执坚守。
正如“GOLDLION 3388”品牌中的“3388”来自紫金山国家天文台以曾宪梓博士命名的行星编号,将宇宙的隽永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传递着永不过时的求真求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