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顺的 AI 赌局
作者: 徐徐让 Global AI 如同当年 Discuz! 赋能无数站长一样,成为千万创业者的普惠工具。
在硅谷、东京、深圳等全球创新中心的屏幕上,创业者通过元宇宙路演舱向分布各地的投资人展示 AI 创意—这是李明顺打造的 Global AI 投资平台即将上演的日常场景。这位连续创业者最新押注的赛道,正在颠覆传统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

从“技术平权者”到 AI 投资范式革新者
李明顺的创业轨迹始终围绕“赋能”展开 :2004 年,他联合戴志康创办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社区软件平台 Discuz!,让不懂技术的普通人也能建站 ;2013 年创立好贷网,成为金融行业的“滴滴平台”;2023 年创立顺福资本与行行 AI,致力于为 AI 和跨境供应链领域的创业者赋能。如今,他创立的行行 AI 推出 Global AI 超早期投资平台,试图将 AI 应用创业的门槛降至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一波不是怕投错,而是怕错过。”李明顺在接受《商界》专访时强调。基于二十年见证三轮技术浪潮的经验,他深知时代性机遇的稀缺性。在他展示的运营模型中,10 万元人民币即可参与天使轮投资,72 小时内就能完成从路演到 TS 签约的全过程,单个项目仅需“1 名创始人 +1 个想法”即可启动。这种极致简化的机制,正是为了最大程度捕捉 AI 应用爆发的早期红利。
“大部分投资人都会想抓住这波 AI 浪潮,捕获时代级机会。”李明顺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心态。但随即话锋一转,将讨论引向核心 :光有热情和速度还不够,关键在于“找到强场景中的好应用”。他犀利地指出,当前不少创业者正陷入“赋能”的误区,只关注流程优化,却忽视了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成功的 AI 应用必须深入行业肌理,精准锚定高价值场景作为切口,实现渐进式渗透。最终,“一切必须回归用户价值,直击痛点。”
三级火箭驱动 1 000 个项目
Global AI 以独创的“3×3×1 000”模型,构建了区别于传统投资机构的高速投资闭环。该模型的核心在于 :“3”位顶级天使护航—每个入选项目均由三位经验丰富的顶级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并提供涵盖技术架构支持、商业模式设计及全球化落地的深度辅导;“3”天闪电决策—借助高效在线路演机制,项目能在 72 小时内面向数百位早期天使投资人完成后续融资决策 ;“1 000”家规模愿景—平台目标在未来三年内投资并赋能总计 1 000 家超早期 AI 应用企业。
为最大化提升项目成功概率,Global AI 同步启动了“AI 导师顾问计划”,截至目前已集结 80 余位顶级投资人担任决策导师,形成强大的行业领袖背书网络。针对早期项目高失败率的质疑,李明顺着重阐述了平台的“动态淘汰机制”。该机制将对连续 3 个月无实质进展的项目启动强制退出程序。“我们投的是人而非项目,”李明顺强调,“因此,即使项目方向发生转变,只要创始人仍在创业且在新项目中持股超30%,我们的投资权益就会自动平移,继续做创业者前行的伙伴。”
对于“如何为千个项目设计退出路径”的疑问,李明顺系统拆解了战略部署。退出机制包含灵活的“6 个月回购权”,赋予创始人以“2 倍溢价回购 50% 股权”的选择 ;同时建立专属的流动性解决方案,通过搭建 AI 应用项目股权转让交易平台,促进项目股权的流动与价值发现 ;此外,还开辟了生态并购通道,平台将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为优质 AI 项目提供优先收购机会,显著提升其潜在价值。
中国 AI 出海的“信任密码”
在东京 RobotBank 总部,社长赵德鹏,一位在日本车企工作 20 余年的中国人向李明顺展示了其合作客户名单 :松下、东芝、三菱赫然在列。这家由 Global AI 投资的机器人公司,正助力越来越多的中国机器人企业拓展日本市场。
RobotBank 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机器人技术,提供涵盖清洁、引导、福利及服务等多场景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在CB Insights 的相关分析中,该公司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被定位为“挑战者”,与 Bear Robotics、Miso Robotics 和 Pudu 等公司实力相当。合伙人铃木向李明顺指出,当前日本机器人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中国企业凭借更贴近市场的策略,展现出开发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等显著优势。“中国厂商行动更快,经验也更丰富。”他总结道。
另一家由 Global AI 投资的建筑公司,正将中国智能建造技术引入美国。“我们通过集装箱将预制的轻钢结构构件从上海工厂运至旧金山湾区,再以模块化方式进行现场组装,显著缩短了建造周期。”李明顺介绍道。
这一模式契合了加州 ADU(附属住宅单元)建设的政策红利。据加州财政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nance) 统 计,2023 年加州新建 ADU 数量达 2 761 个,较 2020 年的 1 179 个实现了翻倍增长。
该公司的核心团队同样极具互补性 :一位中国合伙人深耕钢结构出海领域 20年 ;另一位美籍华人合伙人则在美国拥有近 30 年经验,其出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专注于地产投资与创业,精通 LEED 绿色建筑认证、AZ150 标准等专业体系标准,确保项目合规落地。
这种跨境能力背后是深度本地化网络。在行行 AI 的基础上,Global AI 在启动的同时就完成了 10 大全球创新枢纽的战略布局。例如深圳枢纽依托李泽湘教授创立的深圳科创学院,深度融合珠三角电子产业链与 AI 硬件生态,入选项目有机会申领深圳政府最高 40 万元数字化转型补贴。杭州枢纽背靠浙大人才池与电商供应链网络,行行 AI 合伙人赵楠曾主导投资本地独角兽宇树科技,生态协同优势显著。海外布局也在同步纵深推进。硅谷枢纽覆盖数万科技精英社群,已孵化本土智能建造企业 ;悉尼枢纽深耕澳洲市场三十载,搭建中澳技术桥梁 ;东京枢纽专注华人创新项目跨境孵化,打通中国技术落地日本的快车道……
“ 中 国 正 在 经 历 从 Made-in-China转向 Made-by-Chinese。”李明顺引用DeepSeek 案例强调,“当中国大模型打破 OpenAI 神话,全球市场已经开始重新评估中国技术品牌。”
下一个 YC 还是新物种?
当 被 问 及 Global AI 是 否 对 标 Y Combinator(YC)时,李明顺展现出更宏大的愿景 :“我们要做 YC 的前置孵化器—一种去中心化的投资模式。”这种开放生态模式精准切中了两类核心群体的需求 :急于接入 AI 转型通道的传统企业家,以及手握技术却苦于缺乏落地场景的工程师。
自 2025 年 6 月 6 日平台正式启动后,其首批项目将于 8 月 8 日全球路演正式亮相。在 AI 应用创业门槛降至 10 万元量级的背景下,李明顺的终极目标愈发清晰 :让 Global AI 如同当年 Discuz! 赋能无数站长一样,成为千万创业者的普惠工具。这场规模实验能否孕育出下一个张一鸣或王兴?至少资本已开始投票 :平台首批认证的 80 多名投资人中,既有微光吴宵光、蓝驰朱天宇、华创王道平等创投先锋,创业黑马牛文文、CSDN 蒋涛、铅笔道王方等科技先锋,也有猎豹移动傅盛、明源云高宇、京东前 CTO 李大学等明星高管。“聪明的创始人会让投资人付费当顾问—这比单纯融资更有价值。”
Global AI 的创新内核在于风险结构的重塑 :通过小额分散投资降低单一项目风险,以规模化布局对冲早期不确定性。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强大的正向循环—让更多项目吸引更多投资人,进而催生更优质项目。当传统 VC 机构仍深陷于单个项目长达数月的尽职调查时,李明顺引领的这场与时间竞速的创新实验,已然全速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