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技术遇上掘金者的锄头

作者: 马冬

当新技术遇上掘金者的锄头0

三年前,科技精英们宣称Web3.0将重塑互联网秩序时,硅谷风投人挥斥方遒,散户投资者趋之若鹜。如今,这个被赋予“下一代互联网”使命的概念,却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一边是遭黑客攻击损失数亿美元的丑闻,另一边是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地。

Web3.0究竟是技术革命还是精心包装的骗局?

答案或许游离于二者之间。

大话Web3.0

周星驰的名字突然出现在Web3.0的聊天群里,大多数声音都是惊讶:“连周星驰都来搞Web3.0了?”

2022年10月,演员周星驰首度开通社交平台账号,发文表示要亲自招聘Web3.0人才。他在白板上写下“请人”,并在图片下附言:“在漆黑中找寻鲜明出众的Web3.0人才。”对于人才要求,周星驰写道:“熟悉Web3.0、有项目管理经验、有头脑又宅心仁厚”,且工作范畴是助他建造创意未来,并称会亲自选人。

更多不明所以的网友在问:“啥是Web3.0?Web3.0对社会有何影响?”

要理解Web3.0的价值主张,得先回顾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事实上,Web3.0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有关它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数年之前。2006年,Web3.0的概念被HTTP的发明者TimBerners-Lee提出,在他口中,Web3.0是:一个集成的通信框架,互联网数据可以跨越各个应用和系统,实现机器可读。

既然要讲Web3.0,就要简单过一下1.0和2.0。Web3.0和Web1.0、Web2.0的区别,请看下图:

简而言之,Web1.0是信息可读的时代,用户主要作为内容消费者存在;Web2.0则是信息可写的阶段,社交媒体兴起让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但平台掌握核心数据与算法权力。而Web3.0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用户拥有并控制数据”的网络形态,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提到“去中心化”,想必很多人隐约想起了些什么。

当新技术遇上掘金者的锄头1

没错,其核心技术基础包括区块链、智能合约和语义网。这些技术组合起来,构成了Web3.0的核心理念:用户主权、数据自由和价值流转。

在这个愿景下,一些初创企业开始尝试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内容创作社区和金融系统。

比如基于以太坊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项目试图绕过银行体系,让用户直接进行借贷、交易和资产管理;NFT(非同质化代币)被用于数字艺术确权,赋予创作者更公平的收益机制;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则探索一种无需董事会或管理层的协作模式,依靠代码规则和投票机制管理组织资产。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巨大鸿沟,Web3.0确实给人们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图景,但其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应用。

暗处掘金者的锄头

在大型科技公司垄断用户数据的时代,Web3.0提出以区块链为基石的去中心化架构,试图将数据控制权交还用户手中。其核心原则直指Web2.0的痛点:数据存储在分布式节点而非中心服务器;交易记录在公共账本上透明可查;用户通过加密钱包真正拥有自己的数字资产。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关系变革”,记者与一位技术开发者交流过后,其如此描述。虽然web3.0的终极目标极具诱惑:艺术家通过NFT直接售卖作品,无需被平台抽成;社交媒体的内容创作者获得代币激励;金融交易在智能合约下自动执行,避开传统金融机构的繁复流程。然而现实很快展现出复杂的面貌。

2024年3月,头条创作者“清晨的微笑cg”,在头条平台结识自称“腾讯高管陈美娜”的女子。对方以离异单亲母亲人设博取同情,声称掌握Web3.0内部数据,邀请他操作其交易账户。登录虚假平台后,他目睹对方账户在10分钟内盈利4.2万元,本金从160万元滚至349万元。骗子不断诱导他抵押股票跟投100万元,但他因警惕高收益陷阱(日利率超7%)未行动。最终骗子失联,平台关闭,而所谓盈利仅是后台操控的数字幻觉。

2025年,张女士被拉入“NPCWeb3.0”项目群,宣称日息2%、月收益80%。骗子伪造美国牌照和交易所数据,发行空气币NPC。她投入20万养老金,为多赚奖励,还发展30多名老年朋友加入。初期账户显示“盈利翻倍”,但提现时被要求追加质押。两个月后平台无法登录,操盘手卷款1亿元跑路。5万会员血本无归,而她因内疚突发心脏病住院。

当记者搜索“避坑贴吧”时,还发现一个生动案例:“DW动物世界”打着Web3.0的旗号,宣称是一个创新的动物养成与收益相结合的平台。玩家通过购买、养殖这些虚拟动物,就能获得高额的收益回报。例如,玩家购买一只初始级别的虚拟动物,经过养殖,动物会升级,其价值也会成倍增长,并可在平台内出售给其他玩家获取差价利润。同时,平台还设置了复杂的推荐奖励机制,鼓励玩家拉人头。而且,平台宣传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运营管理,采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与安全,实则这些都是虚假的包装。

许多投资者原本只是想在新兴的Web3.0领域尝试一下,获取额外的收益。像李女士,她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刚开始,她投入了一小笔资金购买了几只虚拟动物,按照平台的提示进行养殖,很快就看到账户里显示有了一些收益增长,这让她开始相信这个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于是,她逐渐加大了投资金额,甚至还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这个平台,希望大家一起赚钱。

另外一位是张先生,他是一位退休老人,手里有一定积蓄。当听说“DW动物世界”这个项目后,被平台所宣传的区块链技术和稳定收益所迷惑。在平台初期,他确实看到账户余额在不断增加,还能顺利提现一部分收益,于是将自己的养老钱都全部投入了进去。

这些被骗者首先是被“DW动物世界”极具诱惑性的广告宣传所吸引。平台在各大社交平台、网站上投放广告,广告文案中使用了大量诸如“Web3.0创新模式“”低风险高回报”“轻松躺赚”等诱人词汇,同时配上精美的虚拟动物图片和看似专业的收益图表,让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时就产生了兴趣。

当投资者进入平台后,平台会以各种优惠活动和新手礼包诱导他们进行首次充值购买虚拟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平台通过后台操纵数据,营造出一种投资成功的假象。但随着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平台便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提现,比如声称系统维护、需要缴纳手续费、账户存在异常需要审核等。此时,为时已晚,他们投入的大量资金已经无法追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化为泡影,陷入深深的懊悔和无助之中。

技术本身并非原罪。但问题在于非法牟利者往往会利用信息差和认知差异,通过过度营销,将其包装成一本万利的投资路径,迷惑大众,为非作歹。

当理想回归现实

当“清晨的微笑cg”在虚假交易平台上目睹“奇迹般”的盈利,当张女士满怀希望地将养老钱投入“NPCWeb3.0”项目,当李女士和张老伯在“DW动物世界”里看着虚拟账户的数字不断增长时,支撑他们行动的,很大程度上是对Web3.0描绘的“新世界”的模糊期待—一个声称用户当家作主、财富自由流动、规则透明公正的未来互联网。

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将这些美好的泡沫戳破。

技术的光环之下,面对Web3.0这项新技术,结合现实中层出不穷的乱象,我们有必要回归本源,提出几个最为核心的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那些骗局所利用,也是技术真正落地前必须直面的挑战。

一问:你是谁?你真的能掌控你的“身份”和“资产”吗?

在Web2.0时代,我们的身份和数字足迹被各个平台定义和分割。微信的好友、微博的发言、淘宝的购物记录,共同构成了我们在不同平台上的数字画像。Web3.0的核心承诺之一,就是让用户通过去中心化身份(DID)和加密钱包,真正拥有并控制自己的身份和数据,实现“主权回归”。

但现实骨感。“清晨的微笑cg”遇到的骗子,正是精心伪造了身份(“腾讯高管陈美娜”)和平台,利用信息差和信任感实施诈骗。

更根本的挑战在于,目前区块链系统的身份管理技术尚不成熟,难以支持大规模应用。跨链操作复杂且风险高,用户对“私钥即生命”的认知远未普及。丢失私钥、遭遇钓鱼攻击或恶意软件,意味着用户可能永久失去其数字身份和关联的一切加密资产。现实中,因保管不善或被骗导致“倾家荡产”的案例屡见不鲜。技术赋予了用户“掌控权”的潜力,但用户是否真的具备掌控它的能力和意识?脆弱的密钥管理机制,成了骗子眼中最易攻破的堡垒。

二问:没有银行的世界,真能带来更公平的金融吗?

DeFi(去中心化金融)被誉为Web3.0的杀手锏,它试图绕过银行、交易所等传统中心化机构,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点对点的借贷、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其理想是消除中间环节,降低门槛,实现金融民主化。张女士参与的“NPCWeb3.0”项目,正是打着类似DeFi高收益的旗号。

“空气币”发行、庞氏骗局、拉高出货(PumpandDump)等乱象丛生。张女士的遭遇揭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一个宣称“无需银行”的世界里,谁来保证平台数据的真实性?谁来定义项目的合法性?谁来保护普通投资者免受欺诈和系统性风险的侵害?目前,各国监管机构(如美国、欧盟相关机构)正试图将DeFi纳入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寻求合规路径。这恰恰说明,完全脱离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去中心化金融”,在现阶段更像一个危险的试验场,而非成熟可靠的替代方案。高收益承诺的背后,往往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或精心设计的陷阱。

三问:你真的拥有那些数字世界里的“宝贝”吗?

NFT的兴起,让Web3.0在数字艺术、收藏品、游戏道具等领域大放异彩。它承诺赋予创作者对数字作品的真正所有权,并能让用户真正拥有并交易其数字资产。“DW动物世界”就利用了NFT和区块链的概念来包装其骗局,宣称用户“拥有”并可以交易那些虚拟动物。

问题来了:如果托管该内容的服务器关闭、存储该内容的网络节点消失,或者项目方停止了对应的在线服务(如游戏停服),用户手中的NFT就变成了一个指向“404NotFound”的无效链接。此时,你“拥有”的只是一串无意义的代码。

四问:没有老板的公司,真的能高效运转吗?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是Web3.0在组织形态上的重要实验。它试图实现组织的去中心化治理和决策,无需传统的管理层和CEO,成员共同拥有、共同决策、共享收益。然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正是治理效率的低下。

每一次重大决策都需要发起提案、进行社区讨论、组织代币持有者投票。这个过程耗时漫长,对于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或应对突发事件的场景极为不利。争论和分歧常常导致决策陷入僵局。另一个致命问题是权力结构的异化。理论上“一人一票”的愿景,在实践中往往演变为“一币一票”。这意味着持有大量代币的“巨鲸”拥有与其持币量成比例的、远超普通成员的巨大投票权。这实质上形成了新的中心化权力结构,与“去中心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Web3.0描绘的愿景无疑是诱人的—一个用户真正拥有身份、掌控数据、价值自由流动、组织公平透明的互联网新秩序。它确实触及了Web2.0时代中心化平台垄断、用户权益受损等核心痛点,并试图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给出解决方案。

然而,从“清晨的微笑cg”的警惕到张女士的血本无归,从“DW动物世界”的虚假繁荣到黑客攻击下的巨额损失,再到DAO治理的步履蹒跚,一系列现实案例清晰地展现:技术本身的进步,永远无法自动解决人性的贪婪、信息的鸿沟、认知的局限以及监管的缺失。非法“掘金者”的锄头,总是能更快地挥向任何蕴藏财富概念的新大陆。

因此,当我们再审视Web3.0时,不如将其视为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充满复杂张力的技术实验。它既有着推动互联网向更开放、更给用户赋权方向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同时是人性弱点和资本投机角力的战场。

我们自始至终需要警惕的,从来不是技术的进步,也不在于Web3.0技术本身能否彻底颠覆现有秩序,而是那些迫不及待地包装技术来非法牟利的人。在Web3.0通往现实的路上,这份警惕,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