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家机构催生的飞手泡沫

作者: 朱作明

2600家机构催生的飞手泡沫0

“抢滩低空经济新赛道”“政策红利下的黄金职业”“毕业生入职起薪碾压同龄人”“25天无人机培训包就业”……近一年来,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无人机“飞手”执照考证广告。

百万人才缺口?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无人机“飞手”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职业,进入这一行业的关键“入场券”—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以下简称“执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4年1月1日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执照。这一政策也使得“飞手”执照的价值陡增,成为行业“香饽饽”。

相应地,无人机执照考证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涌现。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7月,登记在册的此类培训机构已超过2600家。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2024年起,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当前我国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

巨大的人才缺口与广阔的就业前景,正吸引着大量年轻人跃跃欲试,进而催生出培训考证热潮。

由于小型及以上无人机操控员须持证上岗,从事常规农用无人机作业的人员也需取得操作证书,这为众多培训考证机构带来商机。

据媒体报道,当前报名无人机培训班的学员中,既有希望提升职业技能的相关行业从业者,也有不少期待“多本证书多一条路”的在校生。“零基础一月拿证”“高薪自由”等宣传标签,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涌入这一领域。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些热情满满的学员们一盆冷水。大批行业新人在投入高额学费后,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某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无人机培训市场,宣传的百万人才缺口存在夸大成分。一方面,这个缺口是一个长期的预测值,并非当下立刻就能填补的岗位空缺;另一方面,这百万缺口中包含了从基础飞手到高端技术研发、行业应用专家等各类岗位,而目前众多培训机构培养的仅仅是基础飞手,与市场真正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错配。

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尽管无人机相关岗位招聘数增长迅速,但求职人数的增速更为惊人。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无人机相关岗位招聘数量同比增长了30%,但求职人数同比增长却高达120%。

一边是企业渴求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一边是培训机构批量生产出的仅掌握基础操作的初级飞手,这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也让所谓的“百万人才缺口”显得有些虚幻。

包就业?

为吸引学员报考,一些机构在招生时打出“包就业”的幌子。但即便将“包就业”写入协议,其实际承诺也往往名不副实。

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有律师分析某无人机培训就业协议后发现,条款内容与“包就业”宣传实质相悖。

合同规定,就业推荐的前提是学员在不超过两年内成功考取“双机长执照”。若学员两年内未能通过考试,机构不仅无须推荐工作,已缴的培训费也概不退还。其次,合同将“就业”定义宽泛化了,甚至将“毕业前的实习”也纳入了“就业”范畴,即使学员实习结束后,用人单位不为其转正,同样被认定为“推荐成功”。

这意味着,哪怕是提供的免费实习,也被视为培训机构已经履行了就业推荐义务,无须退款。更甚者,实习期间学员若发生人身伤害,责任也完全由学员自负。这份合同限缩了学员的权利,也将培训机构的义务限定在了很低的范围内。

重庆一名大学生郭金(化名)曾被一家机构的“包就业”承诺吸引,他在咨询了数十家培训机构后发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既有5000元至7000元的低价班,也有两万元左右的“高价包就业”班,“包就业”的形式实际上是机构低价承接吊运项目后让学员去做,“‘包就业’多久?一个月甚至一周都有可能”。

90后王思奇(化名)报名的培训机构虽承诺推荐工作,但提供的机会多是去偏远地区进行无人机吊运或“撒农药”。“就是问一句‘去不去’,我们这样的学徒工又能有多少收入呢?”

记者随机咨询了多家在全国设有分校的培训机构。一家机构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会不定期在学员群分享就业资源,提供推荐但不承诺包就业。”另一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则称,若考取“双机长执照”(即同时拥有多旋翼和垂直起降固定翼的超视距操控资质),以及教员执照,便可签订合同享受一对一就业指导。“如果舍得投入,还有费用约3万元的‘包就业大师班’。”

有的机构在兜售更为昂贵的“包就业”方案:“都是先签合同再培训,9万元考双机长执照,19万元则是双机长+教员执照‘打包’拿下。”一位机构负责人称,学员考取双机长执照后,即可在其机构全国分校担任教员,“没教员证前当助教,拿到证就能独立带课”。

如果无法承担学费,上述负责人还提出:“可先付一半,余款从工资中扣除。扣除的工资部分,还能通过招募新学员或销售合作无人机赚取提成,收入很可观。”

当记者询问机构资质时,她称首家分校“刚刚获批”,“其他地区分校急缺师资,基本上这期或下期的合格学员都能直接上岗当教员”。她还透露说,“今年我们还计划开拓更多城市分校”。

更有一些不良机构,以“包就业”为诱饵,收取高额费用后,无法兑现承诺,甚至直接失联。

河南的汪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则“无人机免费培训”的内容,来到该公司在河南周口的基地实地考察。对方承诺培训CAAC无人机执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不光能免费学,还会送一架无人机,但要签一份劳务协议,交1万元押金。

这份劳务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员在“24个月内完成五万亩无人机飞防植保任务”。协议规定,这五万亩飞防植保任务的收入,80%用于支付学员的劳务报酬,剩余20%归公司所有。

汪先生觉得这相当于学成后还同步解决了就业问题,便签了合同并缴纳了押金。

然而,培训内容非常基础,20余名学员只分配了一台教学无人机。他还没来得及上手实操,基地负责人又拿来一份协议,把他升级成教员,辅助培训学员,承诺每招收一个学员可得3000元,每培训一个学员可得1000元,还享有基地的分红。

实际上,这份所谓的“教员协议”,就是想让老学员帮忙介绍新学员,而承诺的报酬也根本没兑现。一个多月后,汪先生发现不对劲,在他的连续追问下,公司负责人将他拉黑,培训还没结束,基地就因与公司总部产生纠纷而被关闭,他也没能拿到CAAC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

如何破局?

面对无人机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监管部门、行业以及学员都需要行动起来,共同寻找破局之路。

从监管层面来看,民航局在2024年已经查处违规机构217家,并且拟出台《无人机培训实习规范》,明确带教比例、保险保障标准等内容。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严查“包就业”等虚假宣传,对侵犯学员合法权益的机构坚决予以制裁,建立严格的行业退出机制。同时,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细化场地、师资等硬性标准,引导市场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

可以借鉴广州黄埔飞校的创新实践,推出分段收费模式,将总费用拆分为多个阶段支付,学员无需一次性支付全款,即使机构倒闭,仅损失当前阶段费用,同时费用与学习进度绑定,倒逼机构提升教学质量。

还可以利用第三方资金托管,将学员预付款存入监管账户,按学习阶段划拨,防止挪用,并对培训机构进行定期财务审计,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行业自身也需要加强自律。一方面,培训机构要摒弃“割韭菜”的思维,回归技术赋能的本质,切实提升师资和课程教学水平。一些优质机构已经开始开发细分领域课程,像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场景化教学,引入前沿技术如VR模拟、AI纠错提升培训效率,拓展增值服务如设备租赁、保险代理、飞手接单平台等。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对违规机构实施联合惩戒,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对于学员而言,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首先,要确认机构是否具备中国民航局(CAAC)或行业协会(如AOPA)认证的培训资质,通过官网直接查询资质有效性,并要求机构出示最新的资质证明,优先选择同时具备“培训+考点”双资质的机构。

其次,要关注培训机构的口碑与售后,警惕“低价陷阱”。培训费用应公开透明,过低价格的机构可能会压缩课时或隐藏收费,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学员要明白,无人机飞行执照如同汽车驾照,只是对基础理论、操控技能及系统运用能力的入门认证,“持证上路”仅是起点,还需要不断积累实操经验,提升自己在空域规则、气象判断、飞行器及通讯系统状态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无人机培训行业在经历乱象之后,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

只有通过监管部门、行业和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行业摆脱虚假繁荣,走向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真正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让怀揣“飞手梦”的年轻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