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冲向下一程
作者: 马冬2025年1月,掌舵荣耀十年的赵明突然辞去CEO职务,李健接棒成为新任CEO。这场看似寻常的岗位交接,实则暗流涌动。
多位接近荣耀董事会的消息人士透露,赵明的离场是多方力量角力的结果。核心矛盾在于:华为强势回归引发市场格局剧变,叠加资本市场对IPO进程的迫切期待,荣耀内部对其生存策略产生了根本分歧。
以赵明为代表的“技术深耕派”主张坚守研发长周期投入,以硬核创新构建护城河;而部分新晋资本股东及务实派则力主加速变革、降本增效,认为荣耀需要一位能“开疆拓土、快刀斩乱麻”的领导者。
李健在华为海外市场的彪炳战绩—从尼日利亚代表处起步,三个月签下3000万美元合同,第三年将区域业绩飙升至4亿美元—其“快决策”的风格,恰好契合了后者的诉求。当赵明的“慢火”哲学在逆风局中遭遇信任危机,这场换帅本质上成为荣耀在生死关头对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
慢火退去,快刀出鞘
2025年夏天,荣耀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
6月26日,荣耀向证监会提交IPO辅导备案的消息,让这家曾登顶国内手机出货量榜首的企业再次成为焦点。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资本市场冲刺的背后,是过去一年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2024年Q1以17.1%的市占率登顶,2025年Q1已跌出前五)、高层频繁更迭,以及一场以“全体起立”为标志的组织大换血。
荣耀的变局早有伏笔。
从华为独立后,它始终面临“去华为化”与“用华为遗产”的矛盾:赵明时代保留的华为式长期主义管理风格,导致决策流程偏慢;而2024年华为各类新产品的强势回归,直接挤压了荣耀的生存空间。
内外部压力的叠加,让“换帅”成为必然。
李健与赵明的管理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赵明信奉长期主义与技术驱动的“笨鸟精神”,决策稳健,主张“以战略投入的确定性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例如,折叠屏研发耗时数年、投入近10亿元,对标苹果、华为的技术标准;
李健则推行效率优先与资本导向的“快刀式改革”,战略重心聚焦组织重构与AI生态转型,以“2小时航程决策”著称(如中国区38个岗位集体竞聘的决定在航班上快速形成),强调“用最快速度把最合适的人调至关键位”。
一位前荣耀员工坦言:“赵明对手下更宽容些,而李健杀伐决断,谁干得不好就换掉谁。”这种风格很快体现在改革中:
国内推行“雄鹰计划”,32个省级销售负责人及6P岗位(零售、销售、营销、财经、GTM、人力)负责人重新竞聘,45%的岗位负责人被替换,90后占比达24%。竞聘现场甚至出现“不到30岁的年轻人直播PK老将”的激烈场景,有人落选后当场流泪,但李健的态度明确—“谁干不好,就让谁下台”。
海外推出“头狼计划”,对8个大区中的6位负责人调整,拉美总裁调任欧洲,中东非洲总裁袁林调回中国区,意图通过“换血”打破组织惯性。
改革虽提升了效率,却也引发争议:有员工抱怨“压力倍增”,但也有高管认可“不清理‘懒政’,难在竞争中翻身”。
磨刀石
李健上任后,同步推进组织调整与战略升级,提出“阿尔法战略”—将荣耀从传统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型为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
这一战略的核心分三步走:短期目标打造差异化AI智能体手机,通过开放技术边界与开发者共创智慧终端新形态;中期目标则是构建跨产业生态联盟,抢占“物理AI时代”先机;长期目标意图明确,布局AGI(通用人工智能),探索人机协同的未来形态。
战略背后的野心显而易见。2025年3月,李健“阿尔法战略”面世,提出以AI为支点,重构智能终端行业的竞争维度。从硬件参数到生态构建,荣耀试图通过AI技术打破行业增长瓶颈。
然而,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组织代际断层隐忧:竞聘引入的新人虽有冲劲,但资深员工质疑“谁来负责长期技术预研?”有匿名员工在论坛写道:“李健的快刀砍掉了缓冲期,现在荣耀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赛车—方向盘握在新手手里。”
其次是AI能力与战略野心不匹配:荣耀的技术积累多集中在硬件层面,AI领域布局尚处早期。分析师指出:“荣耀的AI能力尚不足以支撑其生态构想,短期内更可能依赖合作与收购。”
产品策略的矛盾:2025年上半年,荣耀仅发布两款新品,导致市场份额下滑;5月虽一口气推出荣耀Power系列(8000mAh电池,主打“轻户外”)、荣耀GTPro(极致性能,面向电竞玩家)、MagicBookPro162025Hunter版(首发RTX5070显卡,开辟轻薄游戏本赛道),但产品主打“技术普惠”(降低高端体验门槛),却被3C数码博主评价为“不好不坏,缺乏亮点”。例如,2025年4月发布的畅玩60系列搭载骁龙4芯片,而同价位机型普遍采用骁龙6,导致性价比劣势。
李健试图用“阿尔法战略”为荣耀开辟脱离硬件红海的未来,但转型阵痛可能让荣耀陷入“短期丢基本盘、长期抓不住未来”的困境。
能否弥合硬件与AI的路线冲突、解决普惠策略与高端定位的矛盾、证明AI生态并非空中楼阁,成为荣耀“磨刀”后能否迈向巅峰的关键。
终极考验
2025年6月26日,荣耀正式向证监会提交IPO辅导备案。这场长达五年的资本长跑,终于进入冲刺阶段。然而,资本市场对荣耀的态度并不乐观。
对此,李健的回应是“背水一战”。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荣耀的IPO不仅是融资,更是对品牌价值的认可。我们希望通过上市,证明自己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
资本市场显然不会轻易买账,投资者的担忧集中在三点:
1.战略可行性。
投行分析师指出:“荣耀需要证明阿尔法战略的落地能力,并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否则,2000亿元的估值可能只是‘美丽的泡沫’。”
2.现金流压力。
2025年荣耀Q1财报显示,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48%,而研发投入同比增加35%。“烧钱换转型”的模式能否支撑到IPO成功,备受质疑。
3.独立价值争议。
荣耀长期背负“华为平替”标签,消费者对其高端产品认可度不足。例如,MagicV5定价与华为Mate系列接近,但在华为回归后竞争力下滑。投资者需要看到“独立于华为”的盈利能力与增长逻辑。
IPO进程的加速,放大了所有矛盾。
2000亿元估值本质上是对荣耀未来增长故事的定价。李健不仅需要用“快刀”释放效率红利,更需展现平衡长短期目标、交付可持续业绩的“慢功夫”—这包括冲击全球高端市场、建立全球品牌认知、以AI为核心构建终端闭环生态。
道阻且长。
三星、苹果在高端市场的统治力,小米、OPPO的全球化布局,以及荣耀自身AI技术储备的短板(仍落后于华为、苹果),都是必须跨越的障碍。
2025年成为荣耀的分水岭。李健的“快刀”在切割组织臃肿的同时,也可能在技术根基上制造裂痕。若能稳住销量、夯实技术、赢得资本市场认可,荣耀或许能摆脱“华为平替”标签,成为独立的全球科技品牌;反之,这场“重生”可能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
荣耀的终极挑战,不在于“快刀”还是“慢火”,而在于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以效率应对当下的生存压力,又以耐心培育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平衡术的成败,将决定它能否真正从“磨刀”走向巅峰。否则,这场重生可能只是一场短暂的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