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货就是卖人设
作者: 惠文“人设”这个词,是游戏或者影视作品里,对一个角色样貌、属性、性格、技能、触发条件等的设计。就像漫威《复仇者联盟》里的钢铁侠,富有、毒舌、没有同情心和共情力,却又能为了拯救地球牺牲自己,这种人设在仙侠剧和英雄片里最常见。
又比如《甄嬛传》里的华妃,目中无人、草菅人命,但她也一辈子求不到所得,就算拥有也短暂失去。所以网友也调侃,她眼里只有老公、哥哥、蟹粉酥,并称“如果我老公也这样对我,我也会干掉情敌”。
好的剧本,你会发现情节的推动跟人物性格的关系很大,合理且扣人心弦,而不是像烂编剧那样,情节推动全靠巧合。
现实生活是一样,自媒体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由表达、被关注、赚取影响力红利的权利。有人被夸、有人被骂、有人一会儿被夸一会儿被骂,有人压根就没被关注,也跟人设有很大的关系。
买和卖之间,就差一个人设
电商时代,人设就是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管是整体品牌、直播间、私域IP还是引流的选题,都是同一个道理。借助人设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最近老家有个亲戚,中风后半个身子一直在康复,家属带他到各个大医院,找大专家都看过了,都建议他加强锻炼、注意饮食,慢慢可以康复。这位亲戚回到家,没事就往床上一靠看起电视,特别喜欢那类电视购物广告。广告里有个“病友”说自己得病18年,吃了某款保健药后,现在活蹦乱跳。这位亲戚闹死闹活都要买这款药。
这就是人设的力量。
所以,卖什么东西,不是支个摊就开卖。要有诚意,不光靠嘴,还靠脑子。你或者自己为什么卖,凭什么卖?
你想做减脂的生意,你是医生还是营养师?还是自己无痛瘦了几十斤还不皮肤松弛?帮多少人瘦了多少吨了?
你做教育的,自己是老师还是妈妈,得过什么奖项,有什么满天下的桃李?或者你娃从来没花钱补课,你自己辅导的,考上了985、211、常青藤?
如果是做知识付费,你自己在知识上,第一变过现吗?第二有SOP(流程)吗?第三这个SOP在多少人身上验证过,给多少人服务过,跑通过结果?
这些问题,是理由、是历史、是故事,也是经历。比如因为自己瘦下来,而想要帮人瘦下来。比如想帮家里减轻负担,才带农副产品等。有了理由,就掌握了卖货的“道”。
另外人设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更换。
一个医美护肤品品牌的投资人,85后男性,已娶妻生子。最开始他发朋友圈,总发一些改装车、户外活动之类的。我就说,你这个行不通,你的目标用户都是青年和中年女性,这类人有几个对你这些东西感兴趣?
就算同为男性的人对你很羡慕,或者觉得你赚到钱了才能买这些。第一,你也不卖创业项目,没法转化他们;第二,想让他们消费,甚至给老婆买产品送礼物,那概率太低了。就算是好东西,从他们这里买到家里,也会被老婆嫌弃。男性的商业价值有多少,你就看看父亲节有几个商家营销就行。
我说,你不是有女儿吗?拿来晒生活,用素材让娃自己赚奶粉钱。女儿奴的人设安排上,日常的家庭地位,算上狗,你排老五。在家给老婆护肤、洗头,人前霸道总裁,人后给孩子当马骑。
果然,改完了之后,数据不是增长,而是暴涨,评论区说啥的都有。羡慕的、骂自己家老公的;还有让大家醒醒,说你老公也只会放屁和挠屁股的;有圈姐妹一起来看的。因为评论的数量和转发的数据特别多,所以帖子的权重很高,在发转化内容的时候,下单就很多。
人设的存在,本身就是情绪价值,是人们意识下最或缺和最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做自媒体,你代表谁的立场在表达,要刻在脑子里,代表谁,谁就为你付费。
粉丝会把羡慕、嫉妒、愤怒、失落、希冀,全部转化成下单的动力。他们要对自己好一点。好的方式,就是从你这买产品给自己疯狂使用。
所以靠谱的个人品牌会包含几个部分和元素:首先是商业定位,即你卖什么产品,为什么人群提供什么价值、解决什么问题。用户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品类。
其次,想到这个品类的时候就包含了竞争和选择。具体选谁,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这里就衍生出了个人品牌的第二个部分,就是主理人和提供服务者本身的标签和设定。
传统的评价和比较体系,是比性价比和参数。比如你交付多久,我价格多少钱,你有多久的保修,我的年度销量和活动政策是什么。可是会被这些吸引来的人,也会被这些吸引走。
在个人IP时代,我们可以用价值观、人格魅力、生活方式等,吸引用户,去干预对方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这样的客户才有黏性—比如雷军。
一个人的标签会有很多很多个,经历、爱好、社会关系等。你无法在营销和做内容的时候全部展示出来。具体展示哪部分,不提哪部分,就要根据你的商业定位、用户画像来筛选,最终起到转化的作用。
很多人的朋友圈,点进去都是广告和鸡汤,看完了也记不住。这里给大家一个方法,叫做用人设来区分合格的朋友圈以及不合格的朋友圈。
自查一下自己的文案,如果换一个人,换个头像和IP来发,能不能照搬照抄,有没有违和感?如果没有的话,恭喜你,朋友圈发了个寂寞,无效的。
鸡汤谁都能发,比如古人说的话,书里的名言、醒世警句,网络热门的梗,但是标签+故事+观点,就是你特有的内容,比如:
在成功孵化出1000+个月入过万,上百个月入十万的IP后,我核算出了公域获客的成本,比传统渠道投放的要低上90%,而且还有长尾效应。如果你有产品想要推广,遇到了渠道的困难,那我建议你找我,事半功倍。
这个别人就抄不走,因为那是我的成绩,用时间和心血积累出来的。这个人设,是结果,是用户证言。
最后的一个技巧是,不要立虚假人设、完美人设、老好人人设,一点也不好用,勇敢做自己,勇敢用内容给自己立起护城墙。
如何提炼自己的人设服务业务
为了让自己有内容可以输出,有粉丝可以购买,有热梗可以传播,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是选择哪个部分适合展示,哪个部分留着自己欣赏就好。我把提炼人设总结成了16字提纲,即下海原因、战绩可查、社会关系、特殊癖好。
1.下海原因
以前有大哥每次去按脚,都会问按脚小妹,多大了,为啥干这个,小妹就会回答,说家里穷,要给妈妈治病,然后大哥充卡等。大家就跟人机一样被植入了程序,关心来处、劝人从良。所以后来垄断一时的卖茶妹也深谙其道,因为要帮爷爷卖茶叶,所以让很多大哥和大叔、大爷神魂颠倒。
这类形式成为流行,背后不无其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也就是“理由”。你卖一个东西、做一件事的理由,如果正当,其实就占领了“道”,就会有人支持。
所以那些助农的主播,为了帮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出货,都因为情怀,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下单。因为自己受了恩惠就转做这个生意的咨询师;因为自己皮肤变好了就做管理的美容师、产后修复师等,都是“什么拯救了你,你就拿什么拯救世界”的典范。
他们下海和出道的理由,本身就自带个人品牌故事和销售性,这比什么品牌营销策略都好用。个人品牌压倒一切品牌。因为道理是让人同意的,而故事是让人相信。
所以如果你有看过几次“得到”的跨年演讲或者雷军的年度演讲,就会发现,他们的演讲结构里,多的是故事。接着而来的产品就能承接住正值沸腾的情绪,让用户激情下单,此为“非理性营销”。
2.战绩可查
有老话说,先敬罗衣后敬人。在互联网上,你不能怪别人见人下菜,应该怪的是自己不是那个能让别人拿出好菜的人。
想要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上让别人快速识别到你的价值,就要把成功案例和结果性事件直观展示出来,包含但不仅限于在你的自媒体平台简介、你的私域自我介绍,以及你的内容中。
比如累积服务了多少企业/个人/团队/家庭,为多少人解决了多少问题,帮多少人投放了多少、引流了多少、变现了多少等。包括日常写帖子、写公告、拍视频、发朋友圈的时候,也要养成习惯,最长不超过一周就要秀肌肉。
比如你想发认知类内容之前,可以加上一个限定:别人说,我发现很多人做短视频带货有一个误区。你说,在交付了上千个/两千个学员之后,我发现很多人做短视频带货都有一个误区。
后面再接这个误区以及解决方案,是不是一下子就能侧面展示出你有经验、你是个大佬、你值得追随,以及别人想要在你面前吆五喝六,也要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够这个分量。
如果你看过很多演讲、书籍、线下课和营销服务等,你会发现其实大家用的理论模型、说的心灵鸡汤,不会差多远,但是真正决定了声名、影响力和客单价的因素是什么?是服务的案例,是客户的档次和成绩不同。所以我们要想通,能够成就我们个人品牌的,也是战绩可查。
3.社会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做IP,其实是要大量跟客户、甲方、贵人、员工、粉丝甚至是黑子打交道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态度、反应、看法、避坑经验等,都会对别人有价值以及产生影响。
迪士尼最火的是玲娜贝儿,环球最火的是变形金刚,为什么?会互动,会对不同的行为和语言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致死量的情绪价值,所以愿意有人排队两小时只为了体验一把。
我们会对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反应,也是粉丝和观众一直在观察的。做IP,就是要有被用户作为养成系来观察和对待的觉悟。隐私和性格都不能拿来卖的话,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我社恐,不知道怎么晒互动。好家伙,那其实更有意思,i人是e人的玩具,这话没有听过吗?社恐如何冒汗,谈客户的时候怎么抠出三室一厅的,这可都是大家津津乐道喜欢看的东西。
社恐如何做社群、社恐怎么做直播、社恐创业酒局的那些事儿,写着写着,你就真的很圈粉了。做自媒体,无非就是做别人的嘴替而已,这事儿简直易如反掌。
其实很多展示,都是在释放“可得性”,即“你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可以得到我”。
4.个性爱好
个性爱好的作用分为向内和向外。向内的作用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层次,即,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向外的话,一定是“造梗”。而梗是服务于传播的。比如,许昕还是太全面了、米饭仍旧是一小碗儿、灵魂汁子浇给……
这些梗会大量出现在热门评论区和词条里。人们点进去,就会对原博形成关注,看得久了,产生数据、下单购买,这个作用远远大于商品本身的传播力,以及广告投放的效果。
比如我们家附近的一个菜市场,有一家卖炸鸡柳的店,因为一个妈妈买了一份鸡柳,两个儿子抢打起来了,眼镜片都打碎了,听到的人都想知道它到底多好吃,另一个区的人都赶过来买。
这俩儿子现在估计都上大学了,这个梗还在传播,甚至大家在买的时候都在说,你吃完了这个不会揍我吧?
我们把每一个形容词扩展为一个事件、一个场景、一个感受,它就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