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年后,毛绒玩具更重要了

作者: 简单心理

今天,成年人比孩子更需要毛绒玩伴了。

社交媒体上,一个“大人也要玩玩具”的话题引发上万条共鸣。

曾经被视作“儿童专属”的毛绒玩具,正在成为当代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绪伙伴。

当从“他人”那里获取抚慰的难度增加后,这些被赋予人格特质的柔软产品,正在重新书写现代人的情感联结方式。

“潜能空间”

情感依附不只是儿童专利,成人也常常在生活中感到脆弱、不安或焦虑。这些时候,某些物件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和安全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破烂的泰迪熊”,在多米尼恩研究所的近 3000 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文物中,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件。

这只泰迪熊是一位名叫艾琳·罗杰斯的女孩珍藏的宝贝,她在十岁时将这只小熊装进爱心包裹送给了她的父亲劳伦斯。劳伦斯在一战战场上仍然保留着这只泰迪熊,并在信件中写道,“我会尽量保留它。它很脏,它的后腿有点松,但它仍然和我在一起”。

作为女儿的礼物,罗杰斯的泰迪熊成为劳伦斯的依恋对象,是直至他离世都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安慰之源。

依恋对象是一类引起积极社会情感的特殊对象。它们会激起特定的情绪, 使 我 们联想到幼年时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成年后,这种情绪仍会让我们感到被支持和关心。

当依恋人物不存在或无法接近时,人们会转向物品,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过渡性客体”的成人化延伸。

“过渡性客体”由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20 世纪 50 年代,他发现毛毯、玩偶等“不是母亲却可替代母亲”的物件可以构成心理上的“潜能空间”,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如今,写字楼中捏着开朗茄子加班的打工人、图书馆中抱着巴塞罗熊背书的大学生,都延续了这种原始的心理机制。毛绒玩具帮忙对抗的不是与母亲分离的焦虑,而是成人世界密不透风的生存压力。

对抗触觉荒漠

据统计, 2023 年我国独居人口已超 3 亿,正从各种层面进入“超单身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德鲁因提出,人类正生活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亲密饥荒”之中。而应对“亲密饥荒”,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拥抱”。

拥抱是一种很好的感觉:仅仅 6 秒的拥抱便能够产生一连串的催产素与多巴胺活动,用大量“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清洁”我们的神经系统。

研究显示,与柔软的物品发生接触能够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它是四种快乐激素之一,在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缓解应激反应,降低焦虑水平,促进放松和稳定情绪。

时代压力使我们对拥抱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数字化生活却正在剥夺我们的感官权利。据统计,普通人平均每天触屏操作超 2600 次,真实的肢体接触却不足 3 次。当人们的手指在虚拟世界高速滑动时,现实中的身体却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触觉荒漠。

于是,“回家后抱着毛绒玩具休息”成了大多数独居人每日的充电时刻。它们既不会拒绝你,也不会向你索要责任,它们充当着最无害、最低成本的肌肤接触替代品。

重建情感锚点

当代情绪玩偶跟以前长得完全不同。它们不再那么像“婴儿”,呈现出鲜明的“去幼态化”特征,而是像个普通人,甚至是不太好看的普通人,露出介于可爱与丧气之间的微笑。

还有一类特别受欢迎的玩偶,通常郁闷奓毛,丑得一骑绝尘。比起被当作需要照看的孩子,这些玩偶更像是都市人的精神映射:他们在笨拙又疲惫地保持体面,偶尔不免崩溃发疯。

社交媒体上的玩偶相关帖子中,大部分也表现出对毛绒玩具的人格化。生活不易的成人们在毛绒玩具上看到自己。有人为巴塞罗熊制作简历,任命他为“卧室夜间治安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有人为 Smudge 猴子开设“打工吗喽”账号。国产玩偶品牌问童子的打工妖怪系列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产品 slogan(口号)是“卑职这就去办”,引发了打工人强烈的情感投射。

当消费品与心理疗愈的边界逐渐模糊,毛绒玩具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叙事层面的帮助。当人们用毛绒玩具拍摄种种自嘲梗图,实际上正不自觉进行着一种外化叙事。

外化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技术,指将自身压力转移到第三方视角进行观察。当主人以玩偶的口吻表达自己生活工作中的郁闷,便既获得了同病相怜的伙伴,也得以从第三视角给予关怀。这构筑了一种更具弹性的心理表达。

除了自我投射,毛绒玩具能在动荡世界里充当稳定的陪伴者。《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4 年我国结婚登记率同比下跌 20.49%,创下 45 年来历史新低。年轻人想要从“情绪稳定”的伴侣那里获取抚慰,却也难以自顾,更加谨慎地选择亲密关系。而玩偶所携带的性格符号,同它们“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神色一样,嵌入人们的生活。

当现实人际关系充满变量,可预测的、忠诚的陪伴成为稀缺品,人类会本能地将情感投射到那些更为永恒的存在上。无论主人的情绪低落还是高亢,毛绒玩偶永远报以淡淡的微笑,这种恒定的情绪支持恰好对抗了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动荡与风险。

这说到底是成年人对不确定世界的一种微反抗,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为寻求确定性而创造性重构。

坦然拥抱柔软吧!每个成年人的心里,都住着个需要被轻拍后背的小孩。

(林鱼摘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