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穷人思维”
作者: 曾颖一个关于砍柴人与放羊人的故事刷爆朋友圈,其大意是砍柴人和放羊人聊天,放羊人告诫砍柴人:“我是放羊的,和你聊天的这段时间,羊儿还在吃草长肉自己繁殖,而你的柴却无法自己从树上掉下来走回家里,你就不要再在这里和我瞎耽误工夫了!”
这个故事,跟另一个“管道与井”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个故事讲有两个人,一个每天挑水喝,另一个拼尽全力搭建水管。后来,挑水的人挑不动了,就没水喝了,而搭建管道的人在挑不动的时候,却通过管道喝上了自来水。
这两个故事,其实都是关于资本和财富的寓言,它们从根本上讲明了一个关于财富的道理,即资本本身是有生命的,你如果善加利用,必能得到它的帮助,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教 科 书 上 讲:“ 资 本,就是能赚到钱的钱。”以往说起它时,我们脑海中闪过的无不是穿着燕尾服、戴着高帽子的阔佬和商人,总觉得他们离我们很远。事实上,资本并非J.P. 摩根或洛克菲勒们的专属“玩具”,而是像农人的种子,每个人的口袋中或多或少都有几粒。
这 个 道 理, 我 以 往 是 不懂的。在大多数时候,每个月当着月光族,却又天天叹息自己没有发财的资本和能力。直至某一天,我被生计牵引,从日渐衰落的媒体转到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接触到了与以往环境里全然不同的一群人,他们教会了我看利息差,让我明白国际新闻和股市及大宗商品与我口袋中的钱之间的关系,还让我明白信用卡三十天免息空间可能创造的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让我明白一个最粗浅但一直忽略了的道理——你的钱必须“活”着。只有钱“活”着,它才会像牧羊人的羊,自己吃草,自己长肉,自己繁殖。
所 谓“ 活” 着 的 钱, 就是可以调动且随时可以变现的钱。它虽然可能会以股票、债券和债权,甚至增值前景不错的房产或收藏品的形式存在,但它的数额,会跟随经济大势和社会动态浮动。它会增长,也会缩水,在收获的时候你可以变现,在亏损的时候你也可以斩仓止跌。总之,它的存在,是动态的。
与之相反,死钱则是固化的,价值不变(即使变也只跌不涨),完全无法变现的钱。这种钱,通常是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不要让你的钱死掉”,成为理财达人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条忠告。而用这条忠告衡量一下自己此前二十年的生活,我才冷汗淋漓地明白了自己错过了什么。
1999 年 年 底, 我 刚 到 成都打工,因为总担心“别人瞧不 起 自 己”, 总 希 望 让 人 们看 到“ 混 省 城” 的 不 一 样,于是总喜欢把并不太多的钱用到一眼看得见的消费中去,敢花三到五个月的工资买一部摩托罗拉天拓手机。要知道,那时我所在的最热闹繁华的红星路片区,房价也才两三千块钱一平方米,我可以把三五平方米的房子变成一部高档手机捏在掌中,任其过时老去,成为一件废品,却漠然错过了买房的最佳时间。我像一个把种子拿来煮稀饭的人,以一种不看未来的短视心态,将自己得之不易的钱一一花掉,成为不能再产生效益的消费品。而在我被虚荣心驱使,胡乱买手机和消费品时,几个机会从我手边悄然滑过。第一个机会是我在德阳的原工作单位通知每个员工交款买最后一轮福利房,二万三千元,九十多平方米的位于市中心的宿舍,我拿不出钱;第二个机会是华西医院旁新修学生公寓,首付两万元,月供四百元,我拿不出首付;第三个机会是我的一位前辈同事换新房,要把离单位不远的九十平方米外加自建的玻璃阳光房和屋顶花园以十八万元的价格卖给我,后再优惠两万元,我也拿不出钱。事实上,作为在当时还算高收入的媒体人,我只需要节约一点,三年之内就能攒下这笔钱。而之前所说的华西医院旁公寓两万多元的首付或德阳福利房款,也就是一部天拓再加一部彩色翻盖手机的价格。
德阳那套放弃了的福利房,多年后翻了十几倍;华西医院旁的电梯公寓,目前租金一千二百元,扣去按揭,净入八百元,每年的收益近万元。而那套有玻璃阳光屋的顶层花园房,我就不好意思再说它现有的价格了。一位收入比我低但不怎么乱花钱的同事买下了它,仅此一项,就赚得比当记者十年的收入多。还有一条,我更不好意思说,就是当时在某啤酒集团供职的一位小兄弟因急需用钱,以原始价格要把手中的三万元原始股权转让给我,我因拿不出现金而拒绝了。不到十年,公司被华润收购,回购价格翻了 30 倍左右。那三万股……还是不想了吧!
以上几条,都是我三年内错过的“羊”。如果当初思维方式有一丁点儿的务实,它们都会进入我的“羊圈”,在我与别人闲聊时,自己吃草,自己长肉,自己繁殖。而我却一手将它们掐死,像曾经嘲笑过的把贵重的长毛獭兔拿去红烧的人。
我所错过的,也许只是一些财富幻象,但可以肯定地说,我那种将钱胡乱拿去消费的方法,与“不要让自己的钱死掉”这条理财铁律,是完全相悖的。我辛劳大半生,至今还在过“一日不做,一日无食”的生活的根源,就在于此。正因为如此,当理财达人们把这条铁律告诉我时,我才有恍然惊醒的感觉。与我一起拍头后悔的,还有一个几个月前刚花了所有家当用几十万元把自住房装修得如王宫一样的小哥们儿。
那是不是我们就必须变成一个吝啬小气的守财奴,一脸寒酸地拒绝消费和享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活着的钱总会产生利润,如同羊儿长大、种子结果,谁又能禁止人们在秋天安享收获的果实呢?但前提是,在春天,你没把种子全部吃掉。
(梁衍军摘自《生命就是不断受伤,不断复原》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