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喜欢的食物最后吃
作者: 风语者吃晚餐的时候,对于你认为最好吃的食物,你是先吃呢,还是最后才吃?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给出的两种选择各占一半。而其中的原因,得来的过程却是十分偶然。
当时,美国的一些饮食心理学家想了解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对食物的印象是否也遵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对一顿饭的评价,会不会因为第一种食物和最近(即最后)一种食物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如果会,那么“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的影响力各有多大?
心理学家们采购了来自中国、韩国、越南、日本、泰国及美国等国家的 12 种稀奇古怪的零食。为什么选用的是稀奇古怪的零食呢?因为熟悉的食品很可能会让那些试吃者产生强烈的联想,误导试吃者的判断,影响实验结果。
他们用 12 个大碗分类盛装 了 买 来 的 零 食, 然 后 邀 请183 位饿着肚子的学生来参加“吃饱零食”的下午茶活动。首 先, 这 些 学 生 被 要 求 在 12种零食中按照顺序挑出他们最喜欢的零食和最不喜欢的零食。其次,心理学家们把“最喜欢的零食”“最讨厌的零食”和“感觉一般的零食”(即他们第六喜欢的)单独盛出来,然后告诉这些学生,零食有很多种,但是必须先吃完这三种才能吃别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把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零食排在中间来吃。试吃者们似乎只采用两种饮食策略中的一种,要么把最喜欢吃的零食留在最后吃,要么把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先吃掉。
通过查看这些学生的调查问卷,心理学家们发现了两种选择的根源。选择把最喜欢的食物留到最后的学生,要么是家里的独生子,要么是一个大家庭里最受宠爱的孩子,他们习惯把最喜欢的食物当作对自己的奖赏,喜欢在最后慢慢品味。而选择最先吃掉最喜欢的食物的学生,几乎都是在大家庭里成长的、不怎么受重视的孩子,他们的饮食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不最先吃掉最喜欢的食物,那么就一定会吃不到。这种危机感让他们养成了先吃最喜欢的食物的习惯。
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饮食健康习惯。就生活态度而言,钱钟书在《围城》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吃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即选择‘最喜欢的食物最先吃’的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葡萄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即选择‘最喜欢的食物最后吃’的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葡萄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因为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可见,在钱钟书的眼里,将最喜欢的食物留在最后的人,要幸福得多。
不管我们童年的经历如何,我们都要努力改变不正确的饮食态度,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在吃最喜欢的高热量或高脂肪的食物之前,吃一些营养健康的蔬菜和水果。
(李萌萌摘自《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