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里的光
作者: 霍睿华亭一中实验班的教室在教学楼顶层,透过落地窗能望见关山的轮廓。那是 2015 年 的 秋天,我在这里遇见了第一本《意林》。阳光斜斜地洒在米黄色的书页上,照得“意林”两个字泛着温暖的光晕。
那 时 的 我,正为月考作文发愁。语文老师说我写议论文像是在背政治课本,生硬、刻板,毫无灵动之感;写记叙文又像是在记流水账,平淡、琐碎,缺乏情感的温度。我的文字像是被囚禁的鸟儿,无法展翅高飞。直到我在《意林》里读到一篇写陕北窑洞的文章,作者把窑洞比作“大地的眼睛”,把炊烟比作“黄土高原的呼吸”。那文字,如同春日的暖风,拂过我的心田,唤醒了沉睡的灵感。窑洞,那黄土高原上最质朴的存在,竟被赋予了如此深邃而诗意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了大地在凝视,听到了黄土在呼吸,那是一种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敬畏。那天下午,我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把整篇文章抄在了笔记本上。
渐渐地,我开始在作文里写关山的云,写汭河的浪,写校园里那棵百年老槐树。我把晚自习的灯光比作“知识的萤火”,把月考的倒计时说成“青春的沙漏”。语文老师的红笔不再只是画错别字,而是开始在我的句子旁边画上波浪线,有时还会写个“妙”字。那些波浪线,像是对我文字的肯定,像是对我努力的回应。我知道,我的文字开始有了温度,有了灵魂。
高考那年,我在《意林》上读到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作者说外滩的钟声像“时间的脚步声”,说黄浦江的浪花里藏着“城市的梦想”。那篇文章被我夹在数学课本里,每当解不出导数题时,就拿出来读一读。我开始在日记本上写:“总有一天,我要站在黄浦江边,听这座城市的心跳。”那不仅是对上海的向往,更是对未来的憧憬。而《意林》就像是联结我和未来的桥梁,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了远方的模样。最终,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上海财经大学。当我踏上前往上海的列车,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家乡,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意林》的感激。
如今,我已大学毕业,回首往昔,高考那段岁月依然清晰如昨。《意林》是我高考路上的那盏灯,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温暖了我孤寂的心灵。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方向。我会永远珍藏这份记忆,珍藏《意林》带给我的力量和感动。那些纸页里的光,将永远照亮我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