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咖,留住不想卷的年轻人
作者: 智族Life想去“宇宙是个粮仓”喝杯咖啡,要赶很远的路。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出发,沿着 205 国道或 345 省道一路向南行驶,进入山中,再途经皖南川藏线,才能到达“宇宙是个粮仓”。天气好的时候,从县城开车到这里,需要 40 分钟。
没人能想到,后续的一年里,二三十元一杯的咖啡,让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源源不断地来到村子中。一些老人看到了商机,店里客流量大时,他们开始在周围摆摊,售卖当地特产,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受到影响选择回到家乡,村子里的民宿、饭店陆陆续续开了起来。
当前,和“宇宙是个粮仓”类似的村咖还有很多。相关统计显示,截至 2024 年10 月,全国村咖数量已经超过了4.4 万家。这些逃离城市的年轻人,逆着人群涌动方向的人生选择,恰好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浪潮。
“宇宙是个粮仓”的老板姓赵,对小赵来说,在山里开咖啡店,是出于一种偶然。小赵是泾县人,平日里她都生活在县城,很少会进山。2023 年9 月辞职后,她才第一次在稻子金黄的季节经过这片土地。“我发现这个地方好漂亮,稻子全黄了,只有一间房子在稻田里。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稻田咖啡,就想这个地方很偏,又小,房租又便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这里开一家有趣的咖啡店。”
2024 年 春 节, 这 家 开 在大山里的小店迎来了第一次客流高潮。“真的是一下子就爆发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返乡的年轻人,还有在自媒体上积累的粉丝,都在这个假期过来了。”客人不断增多,小赵也一直在尽力强化自身的独特性,店里有一款招牌咖啡叫稻香,由本地的大米米浆制作而成,还有一款特调的兰香拿铁,是由当地生产的茶叶制成茶汤打底。现在每到茶叶成熟的季节,当地的村民就会把采好的茶送过来,卖给店里。
“宇宙是个粮仓”以及许许多多个村咖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们不是满足人们猎奇心理 的 昙 花 一 现,而是在户外经济持续迸发出生命力 的 时 代 里, 率先做出判断的先行 者。 从 露 营、飞 盘 的 爆 火, 到“骑行热”的出现, 再 到 爬 山、徒步的风靡,“没事就往山里跑”成为年青一代受欢迎的新生活方式,在生活的洪流里,总有人能捕捉到那些微小的信号。
农村咖啡店的风格,形形色色。有些以场景见长,利用废弃矿坑、瀑布、悬崖等打造独特的景观,有些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依托,采用“门票 +咖啡”的商业模式,实现喝咖啡和度假的捆绑。和所有新事物一样,村咖也要经历一场大浪淘沙,最终能留下的,绝非前赴后继的模仿者。
姚永涛与三位朋友一起开的村咖“植影”,坐落在浙江泰顺徐岙底的古村落里。他们都是学艺术出身,是十几年的朋友,有命运感的是,当年姚永涛与好友安安就相识在云南的一家咖啡博物馆里,那时安安在馆里做兼职,而姚永涛正在完成他的毕业设计。
在 徐 岙 底 古 村 落 里, 原住民只有 8 位老人,不忙的日子,姚永涛和朋友们会邀请老人来店里喝咖啡, 他们以当地的非遗红曲为基底,研发了一款不含咖啡因的红曲拿铁,用这种世代相传的味道建立起老人们对咖啡的认知。安安很清楚,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这群人”。 土墙上随着节气更迭的植物装置,主理人在水泥袋背面绘制的建筑草图,帮助游客从邻居阿婆的菜园里买来的新鲜蔬菜——这些无法被商业复制的瞬间,正构成了都市人向往的“生活 B 面”。
村咖的出现,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开我也行”的错觉,低价的房租、免费的户外田园,难免会让人产生低成本试错的冲动。据小赵所述,在过去一年,她附近的村子里,新开了六十多家村咖, 它们和稻子一样,几个月后,一批店铺消失了,紧接着,新的一茬又出现了。小赵也从未有过担忧。“我们这家店是最先开的,大家是从我们这里了解到村咖这种业态的,我们在宣传和营销上也有自己的气质了,别的人也很难去模仿。”
如今,小赵在村子里开的第四家店已经营业了,这是一家开在村里的面包店。四家店里,已经有十几位员工,他们大多来自城市,有人是从杭州离职,来到了山里的咖啡店;有人是因自己的咖啡店经营不善,向小赵求助;店里新来的两位员工是聋人,现在店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会打基本的手语了。“我只希望大家都是真诚的人,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怎么舒服怎么来。”小赵说。而这或许也是村咖,在被自然包裹的外壳下,更柔软、更触动人心的一面。
(梅源摘自微信公众号“智族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