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苦
作者: 张佳玮杜甫 说“ 文 章 憎 命 达”,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适合写文章的。
但如果走另一个极端——人需要苦难才能成事——也不太对。人得稍微舒服点,才能做出点东西。
海明威一百年前在巴黎过穷日子,经常省略午饭,冬天在咖啡馆用一杯咖啡蹭暖气写一天,冬天在巴黎住不下去跑奥地利的山里住。在这艰难环境下,他写出了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
按说他是穷困出作品的典范吧?但他也承认:优裕的经济和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写作。
当时大诗人艾略特在银行工作,业余写诗,烦闷不已;于是海明威和另一位穷诗人艾兹拉·庞德曾一起募捐,“把艾略特从银行救出来,让他可以不用考虑生活,自在写诗”!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描述过,日本文学界有个偏见,相信不健康的生活才能孕育作品,但他不以为然;他相信写长篇是个体力活,需要健康的身体与宽裕的经济。
当然,自身的痛苦可以是写作的养料。毕竟“文章憎命达”,毕竟博尔赫斯所谓“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写自传”。
有靠他人的痛苦作为灵感来源的,比如福楼拜的医生爸爸有个医生徒弟,他老婆出轨欠债后死了,而福楼拜以此为灵感写了《包法利夫人》。但终究是自己的痛苦最切身。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黎当穷记者时等稿费等不来,没暖气,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写了一个等抚恤金等不来的上校的故事,他自认为最好的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但他也不仅是自己吃苦,他也很懂得用别人的痛苦做艺术的源 泉。 比 如 他 爹 当 年 追 他 妈时,被他外公阻止,出门旅游时爹就发电报请沿途朋友们传信——这个细节,后来被马尔克斯写进自己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亲早逝。他患有癫痫,被关过西伯利亚。他爹是个家暴酒鬼,后来《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老卡,原型就是他爹。他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许多著作,2003 年诺奖得主库切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彼得堡的大师》,就是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写作。
大概,没那些痛苦经历,就没有老陀。
但反过来,像老陀这样的逆境下还能写的,少。
中西部出身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年轻时被富家千金杰内瓦·金甩掉;去追泽尔达,被泽尔达甩掉;他每天看着泽尔达家的灯,写了自传小说《天堂另一边》,红了,于是娶了泽尔达。但泽尔达是个脾气很怪的姑娘,在巴黎时让菲茨杰拉德夜夜笙歌,还跟别人眉目传情。菲茨杰拉德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了盖茨比被富家千金黛西甩掉又接纳然而终成悲剧的故事。这就是痛苦的灵感催生作品吧?
但《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六年后,泽尔达精神崩溃。菲茨杰拉德为了攒医药费和养女儿,拼命写各种碎稿子,酗酒,44 岁那年因心脏病逝世。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菲茨杰拉德人生中的痛苦都启迪了他们的著作。
但痛苦最好还是适度,得让人活得下去。苏轼被贬去黄州,对个人是悲剧,对他的艺术是好事。苏辙认为苏轼去黄州之后的文章,自己都无法追逐。但苏轼在黄州时毕竟是被贬,环境并不那么美妙,也被误传过一次死讯。如果他当时就死了,就没有前后《赤壁赋》,没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反过来,太富贵也不是好事。以前有个老笑话,大师们得诺奖后,再也出不了好作品了。一方面是得诺奖的诸位普遍年纪不小,过了巅峰期;另一面因为,衣食无忧之后,可能不太写得出来了。意大利的大歌剧家罗西尼人生前 37 年写了 39 部歌剧,剩下的 40 年人 生 啥 都 不 写 了。 还 是 海 明威,他曾认为自己的第二任老婆——是个富家千金——让他安于富豪生活,让他一度没意志再写了。苏秦曾有所谓:“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如果可以在家躺平,我就不会出来奔波,做出串联六国的大事了!
大概对读者而言,最合适的范围就是:给作者一点痛苦与折磨,让他有不平之气与倾诉欲;但不要太痛苦,让他丧失了倾诉的能力。
给作者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可以创作;但不要太舒服,免得他耽于享乐不再想写了。
就像,如果曹雪芹家不败落,世上大概就没有《红楼梦》。但如果他得去干体力活每天土里刨食,世上大概也没《红楼梦》。恰是曹雪芹身为一个没落贵胄后裔,加上敦诚敦敏们的帮扶,一个吃过见过却已不再富贵的环境,才有《红楼梦》。
但 哪 怕 最 后 有 了《 红 楼梦》,开心的也是读者,而非曹雪芹。是所谓别人的痛苦才是你的源泉;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源泉……
(芊恒摘自新浪微博“某个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