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笠”舰纪行

作者: 向衡

“三笠”舰纪行0
“三笠”号
“三笠”号是旧日本帝国海军的战列舰,为敷岛级战列舰四号舰。在日俄战争(1904—1905)中担任联合舰队旗舰、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座舰,现以纪念舰形式保留在日本东京湾横须贺港的三笠公园。

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惯例,知名战舰退役后,往往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浮动的博物馆,譬如美国海军最后一艘退役的战列舰“密苏里号”,如今就静静停泊在珍珠港,向公众开放。而在日本的横须贺港,也可以看到“三笠”号战列舰的真容。

横须贺港(属神奈川县)地处东京湾海滨,因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司令部都设立于此,这里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舰艇的气息,就连当地的特色美食,也被称为“海军咖喱饭”。当地的观光景点也与海军有关,除了能够看到众多现役军舰的“横须贺海军基地”之外,“三笠”号战列舰就坐落在三笠公园的岸边。

永久停泊的巨舰

“三笠”号以奈良县的三笠山命名。尽管距离退役(1928年)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今天展现在游人面前的“三笠”号仍然不失“艨艟巨舰”之谓:长131.7米,宽23.2米,吃水8.3米。远远观之,如一座海中浮岛。

前面提到的“密苏里号”以及世界上其他成为博物馆的一些军舰,虽然不能起锚远航,但还是浮在水面之上。“三笠”号却不太一样,细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其舰艉部分已经通过混凝土浇筑与陆地完全固定连接。换句话说,它根本动不了。因此,走在“三笠”号的甲板之上,完全是如履平地,没有晕船之感。

虽然“三笠”舰本身从退役之后一直保留至今,但现在的舰体很难看作当年的原貌。这首先是因为“三笠”舰在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一次耗时3年的大规模修复工程,据说总共花费了超10亿日元。在此过程中,舰体换上了大量原本不属于本舰的零配件。其次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三笠”号的舰身居然装上了“三笠”舰在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28日,日俄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发生的一场激烈海战,决定了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中的交战对象、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巡洋舰“巴扬”号上的150毫米炮塔,此举自然是为了夸耀日方在这场海战的胜利。

“三笠”舰纪行1
标题

以此观之,“三笠”舰体上悬挂的那条引人注目的蓝色横幅就显得颇有些反讽的意味。上面赫然写着,“世界三大纪念舰‘三笠’”。甚至在三笠公园的纪念品商店里,也可以买到写有“世界三大纪念舰三笠”几个汉字的冰箱贴之类的纪念品。

“三笠”舰纪行2
标题

何谓“三大纪念舰”?在“三笠”号舰体展设里,有着这样的介绍:“日本‘三笠’号、英国‘胜利’号和美国‘宪法’号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艘纪念舰”。“胜利”号战列舰位于英国朴次茅斯,“宪法”号护卫舰在美国波士顿。这两艘船都是风帆战舰,加起来的排水量只相当于“三笠”号的三分之一。但历史价值并不能用吨位衡量。它们至今在名义上都是英、美海军的现役军舰。“胜利”号是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古老的海军舰艇。而“宪法”号也在1997年7月21日被拖离查尔斯顿海军船坞,然后以风帆动力在海上航行,纪念其服役200周年。早已除役且根本不能移动的“三笠”舰要与它们相提并论,似乎显得有些勉强了。

英国制造的钢铁巨舰

尽管“三大纪念舰”更像是一个噱头,但要是从近代军舰史或是海战史的角度出发,“三笠”号倒也的确值得一观。

首先,它代表了20世纪初期世界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这当然不是说彼时的日本造船业已有如此水准。日本国产的第一型战列舰“萨摩”级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才刚刚开始建造,根本来不及赶上对马海战。至于“三笠”号,虽然舰名日本味十足,但它与日俄战争中参战的其他日本战列舰一样,都是向英国订购的。1899年1月24日,“三笠”号在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动工,1900年11月8日,完工下水,后移交日方。

从竣工时间看,“三笠”号可以看作20世纪世界上第一批服役的战列舰,同时堪称当时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应该说,虽然是外销舰,但英国人并未因此偷工减料。当时英国海军自用的最新型战列舰是“可畏”级(英国皇家海军在19世纪末设计建造的战列舰级别),相比之下,“三笠”舰进行了改良:增加了排水量(由14900吨增至15140吨),提高了速度(由17节改善至18节),并加强了装甲防护。

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可以在“三笠”号上看到昔日“日不落帝国”维系海上霸权的工业实力。司令塔就坐落在上层甲板的高处。之所以要如此严密保护,就是因为在海战中,指挥官需要身处司令塔里指挥,以防被四下溅落的弹片击中。不过,在对马海战中,东乡平八郎(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拒绝进入这个司令塔,而是站在前面的空旷甲板上指挥,并发出了有名的“敌前大回转”的命令。参战的全部日舰进行U型掉头,封锁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前进路线,形成己方可以发挥全部火力的“T”字阵列,从而取得大胜。

走入“三笠”号的内部舱室,游人还可以看到昔日舰内官兵海上生活的细节。“三笠”号的编制舰员将近900人。军衔在中尉以下的800多人只能睡吊床。吊床悬挂于两个定点之间,能够随着船的运动而摆动,这样在海况恶劣时,乘员不会因船体晃动而摔下来,算得上是一种很实用的装置。相比之下,长官寝室就奢华多了,有洗手盆、马桶甚至浴缸。最有意思的倒是那张木床,护板很高,有点像婴儿床的设计,同为防止军舰晃动时人掉下来。

巨舰大炮的命运

“三笠”号外观上最吸引游人注意的,就是前后甲板上的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塔。游人会看到一个展示双联装主炮炮塔构造的模型。它清晰地演示了整套弹药装填流程:炮弹先从底层的弹药库取出,通过精密设计的液压机械装置向上提升,最终送至顶部的炮塔内。整套系统严丝合缝,运作缜密,其复杂精密程度令人惊叹。

尽管如今所见的主炮只是后期的复制品,但它们仍然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近代各国海军趋之若鹜的“巨舰大炮”这个词的含义。“三笠”舰的甲板上还展出了主炮所用的穿甲弹与榴弹的实物模型。这两种炮弹的长度都有1米左右,其威力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三笠”号的两侧舰舷一共装有14门152毫米单装副炮。不过,这些副炮没有机械装填炮弹的待遇,要依靠人力。

这种大口径主炮与中口径副炮混装的火炮布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推出了“无畏”号战列舰,该舰崭新的设计思路震撼了世界各国。这种战舰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清一色的重型火炮(5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塔),极大提升了军舰的火力强度,从而将大舰巨炮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全球海军发展的主流战略思想,强调以装备大口径舰炮的大型战列舰为核心取得制海权)推向巅峰。

“无畏”号现世后,各国海军群起仿效,与这类火炮布局类似的战舰因此被称为“无畏”级乃至超“无畏”级。至于变得过时的旧式战列舰,自然就被叫作前“无畏”级了。“三笠”号作为一艘典型的“前无畏”级战列舰,成了如今世界上所能见到的仅有的实物。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它留给后人的思考:那场被日本神化的对马海战究竟为日本带来了什么?

“三笠”舰上展设的重头戏,就是对马海战本身。舰内舱室设有VR(虚拟现实)装置,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敌前大转弯”的实况。只不过,那面对马海战中挂出的Z字旗(含义为“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励努力”),分明显示这场海战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

“三笠”舰纪行3

的确,这场豪赌真的赢了,对马海战的大捷奠定了日俄战争的结局,也成为日本跻身列强的关键资本。但这次豪赌的成功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进一步膨胀埋下了危险的伏笔。此后40年,日本海军一直沉溺于对马海战的幻影,妄图通过一场场决战来复制当年的奇迹。从二战前针对美国的“九段战法”,到太平洋战争中一厢情愿设定的日美决战地,日本方面总在妄想能毕其功于一役——甚至太平洋战争乃至侵华战争,又何尝不是与日俄战争一样的“以国运相赌”呢?更具象征意味的是,“三笠”舰在日俄战争胜利后不久(1905年9月11日)便因弹药库爆炸而沉没。这仿佛预示了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走向灭亡的注定结局。而它作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或许也不在于展示“巨舰大炮”的昔日荣光——尽管这可能是展览的主旨所在。

(责编:刘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