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贬值,是一种回归

作者: 谭保罗

名校贬值,是一种回归0

学历贬值,当然和经济处于换挡期存在着相关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探讨一些结构性的因素,具体分析问题。

对名校学历的重视程度,不同行业差异很大。因为对头部学校牌子的过度追求,金融业曾经广受诟病,尤其是金融业中的投资行业和证券中介(投行)行业。在一些投资机构的辉煌时期,它们招聘初级分析员的要求竟然是“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50所高校的毕业生,本科生也要求是这些学校毕业。这意味着我国内地只有四五所学校能够满足门槛要求。

为什么金融业会这样?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市场的特殊性。以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为例,他们需要从LP(有限合伙人)那里募资,但在投资行业急速膨胀的时期,比如2014年前后,很多投资机构的成立历史都很短,没有长期的投资业绩作为背书。那么,如何让LP 相信它们的投资能力?

于是,很多机构开始拿员工学历做文章,它们开始设置苛刻的学历门槛。显然,好学历会带来一些额外“暗示”:首先,好学历意味着分析师很聪明,他们不但能做出好的估值模型,从行业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最强的。其次,好学校在很多领域有着强大的校友网络,可以让投资机构找到更优秀的投资标的。

和投资机构相比,在对学历的苛刻方面,一些外资战略咨询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类咨询公司的客户是政府、国企或大型民企。但咨询业务本身有一个巨大缺陷,它给客户创造的价值无法量化。1个咨询项目,付费1000万元以上值不值?在这个时候,员工的学历又有了用场。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金融、咨询等吸收大量光鲜学历拥有者的行业开始收缩。比如,外资咨询公司要拿到一些特定类型客户的单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而在此之前,这一类客户是最慷慨的咨询业务买单者。当行业的岗位一下减少了,大量学历光鲜的毕业生只能“下沉”。

学历贬值,很可能只是开始。除了和经济换挡有关,这一趋势也和经济结构有关。2023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54.6%。这个比例已经不错,但比一些发达国家要低 20%以上。高端服务业,如金融、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是名校生的最大吸收器。但我国是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基础的国家,某些服务行业过去的膨胀,现在都有回归“常态”的趋势——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且,回归才刚开始。

供与求,是任何市场底层的逻辑,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明白这一点,就能更平静地看待名校贬值,也更懂得如何顺应趋势,去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秋水长天摘自《南风窗》2024年第25期 图/ 阿徐)

上一篇: 小生
下一篇: “三长两短”法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