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谁而活
作者: 柳舒淇如果你大学毕业了还没有正式稳定的工作,如果你过了三十岁还不结婚,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周围的人会对你议论纷纷,因为你的现状似乎不符合正常人的人生轨迹。
所以,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做人做事仿佛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标准。如果你不迎合,就会变得“不正常”。
《人间便利店》的作者村田沙耶香用一种比较荒诞的写作手法,讲述了一个极度“不正常”的少数派如何变得“正常”的故事,看似荒诞,却有着刺骨的真实。
这本书获得了2016年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大奖——芥川奖。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介绍了极度不正常的主人公古仓惠子。
在外人眼里她就像是一个可悲的没有感情的机器。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漂亮的小鸟死在公园里,会怎么做?会伤心,会难过。可是惠子,第一反应是说:“把它烤着吃了吧!”看到大人惊呆的表情,她竟然恍然大悟地想:“难道应该要多抓几只?”
再比如,看到班里男生打斗,正常小朋友可能都会远离,或者去劝架,可是惠子的反应竟然是,举起铁铲砸向男生的脑袋。她认为这样做他们就可以停止打斗了。
惠子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缺乏社会情感的孩子,从小就被旁人视为“异类”。伴随而来的经常是一些冷嘲热讽:“这孩子一定是家教不好。”而惠子的父母也会受到牵连,经常被老师叫去训话,这让惠子觉得总是给父母带来麻烦,直到有一次不小心偷听到了父母的对话,他们说:“怎么才能‘治好’惠子呢?”
这才让惠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自己需要治疗呢?有病的人才需要治疗,既然连父母都这样说,那自己大概真的有病。自那之后,惠子决心要“治好”自己。于是她开始不再按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是去模仿他人的言语举止,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像大家一样“正常”起来。
后来惠子慢慢长大成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惠子来到了一间便利店工作。意外的是,惠子发现便利店的工作简直太适合自己了。便利店就像一个永远都无法动摇的正常世界,因为在这里似乎没有“异类”,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而惠子在这里,就像是重获了新生,因为说起模仿人,她最在行了。她模仿着店员应有的语气,而这样的工作,她竟然一做就是十八年。在和形形色色的人相处中,惠子慢慢活成了其他人。
与此同时,一个三十五岁还一事无成的男人白羽来到了便利店工作。
这个白羽,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经常迟到。来到便利店工作的原因竟然是想要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女人结婚,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因为要了女顾客的电话号码而被开除。惠子意识到,在这个高度标准化的便利店里,容不得一丝特殊,一旦出了差错,就会落得被开除的下场,这个“零件”就用不了。这也让她更加确认在这个社会里,异类就会被清除掉的道理。
惠子一次下班后偶然遇见了落魄的白羽先生,两个人聊了起来,惠子发现原来白羽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愤慨这个社会的条条框框,一方面又想去迎合这个世界的标准。在他眼里,所谓的“个人主义”都是形式。在这个社会里,只要你不融入,就会被干涉,被强迫,直到像“渣滓”一样被处理掉。显然,这个一事无成的白羽先生,也面临着被称为“异类”的同样的问题。
或许是因为两个“异类”的共同需要,在得知落魄的白羽先生无家可归时,惠子不假思索地提出要和白羽结婚。因为在惠子看来,一个想要逃离社会的指指点点,一个想要快速结婚变得正常,他们两个人的结合简直完美。她决定把众人觉得自己不正常的部分从人生中剔除,这是惠子对自己的治疗。
白羽也如愿以偿地被藏在了惠子家里,躲开了所有社会的压力和他人的评判,哪怕只能生活在惠子家的浴缸里,吃着被称为“饲料”的食物。
最后,结婚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周围的人又开始把矛头指向了惠子的工作,他们依然认为惠子应该去找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于是惠子按照大家的想法,辞掉了便利店的兼职。
故事的最后,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那就是离开了便利店之后的惠子仿佛失去了一切生活的基准。于是她决定不再考虑他人的想法,听从自己的内心,再一次走回了便利店。
故事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你一开始会为惠子庆幸,她这一生终于有一次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可是当你仔细想想,不禁会心头一紧,因为惠子追求的所谓的“自我”竟然已与这个高度标准化的便利店融为了一体。那个时候的自我,还叫作自我吗?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惠子显然是人们口中没有“人性”的不正常的人,她不懂得同情,不懂爱情,甚至都不会生气。可是,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就正常吗?而正常的标准又如何界定呢?
这个看似多元又包容的社会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屠杀个性的惨案。而我们,可能是刽子手,更可能是那些被屠杀的少数派。
我们这一生到底是为谁而活呢?是为了他人对你的期待吗?
(秋水长天摘自《认知的重建:“我是讲书人”第一辑》机械工业出版社图/陈明贵)
诗剧

我觉得看星星聊星星
是一种虚浮的浪漫
看星星聊土豆
是一种实在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