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定公正吗
作者: 胡渐彪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公正世界假设”,即认为世界是绝对公正的,非黑即白。通过了解这个效应,你会明白,为什么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不正义的社会事件时,评论区竟然有人谴责事件里的受害者。
请你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今天你们班上有个同学被坏同学欺负了,你和父母讲述这件事情时,你的父母却问你,被欺负的同学为什么要去招惹那个坏同学呢?
你想了想,觉得那个同学并没有去招惹坏同学。可是你的父母坚持说:“他肯定是做了什么事情惹到了那个坏同学,否则,为什么只有他被欺负呢?你要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呀!”
这时,你肯定会感觉到迷惑,为什么你的父母不关心被欺负的同学怎么样了,反而怀疑是他挑起的事端呢?
这就和“公正世界假设”的心理学效应有关了。这一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提出,指的是人们普遍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坏事不会降临在好人身上,所以若某人遭遇不幸,则他肯定做了坏事,恶有恶报,反之亦然。
你可能觉得,这个理论听上去很好啊!但问题来了,虽然人们内心深处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公正的,但事实上我们又常常会看到一些不公正、不正义的事情。此时,信念和现实就出现了矛盾。然而,人类天然就有追求心安理得的倾向,于是就会不自觉地在受害者身上挑毛病。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受害者身上有问题,那么,他就不是一个无辜的人,这样一来,这个事件就符合了“恶有恶报”的原则,符合了人们对公正世界的想象。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场景,为什么父母会问是不是被欺负的同学招惹了坏同学呢?这是因为,如果那个同学全无过错,这就意味着,善良的人却遭遇了恶报。这便不符合公正世界假设。
而如果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最后被人欺负,那就是合乎情理的。他们所秉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与现实也就相符了。
其实,公正世界假设在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比如,你或许听过这样一种观点:穷人之所以贫穷,肯定是因为他们懒散、不够努力;富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他们足够勤奋。
这是真的吗?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穷人其实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工作,夜深了才回家。他们之所以贫穷,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机会好好读书,或许是因为机遇不好,这些都和努力无关。
可为什么会有人坚信,贫穷就是因为懒惰呢?这还是因为违反了公正世界假设。他们相信,穷人的贫穷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努力当然就得不到好的结果。这也是公正世界假设带来的偏见。
(李金锋摘自《青少年思辨课》安徽文艺出版社图/池袋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