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尼西亚民族的命运
作者: 郎朗传说,浩瀚的太平洋上生活着波利尼西亚的神族,天神最小的女儿火神佩勒,顽皮活泼,永远不安分地到处游走,一天,她爱上了用烈焰在地上打洞,岩浆从地洞里喷薄而出,灼烧万物。姐姐海洋女神对妹妹的顽劣实在看不下去,用海水将火焰熄灭,岩浆熄灭的地方升起一片焦土。姐妹二人一个打洞,一个灭火,一路追逐而去,在太平洋的东部就出现了一串岩浆冷却形成的小岛,今天我们将其称为夏威夷群岛。
夏威夷群岛由9个大岛和100余个小岛组成,是一条火山岛岛链,海底岩浆不断喷发,反复冷却硬化,逐渐冒出海面,如今,群岛中最大的夏威夷本岛仍有活火山。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至迟到13世纪上半叶,夏威夷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人类聚居区。夏威夷人属于波利尼西亚民族的一支,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先民来自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大陆,驾着独木舟,扩散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经由萨摩亚群岛、塔希提岛等地,最终抵达夏威夷。他们以芋头和腌猪肉为主的饮食结构,器皿、织物上的纹样显示出与亚洲祖先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没有罗盘、仪表的年代,凭借水文、星象和风向探索浩瀚的太平洋,夏威夷人的开拓精神不可谓不大,航海技术不可谓不强。



除卓绝的航海技术以外,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夏威夷的农业、渔业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且发展出颇具特色的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是了解夏威夷风俗习惯最好的地方。文化中心坐落在瓦胡岛的北岸,园区占地42英亩(约169968平方米),由7个区域组成,代表着波利尼西亚7大文化区——萨摩亚、奥特亚罗瓦(毛利语中的新西兰)、斐济、夏威夷、塔希提、汤加和玛贵斯。不同区域由水路相连,游客可以坐着观光船到达不同区域,也可以自己划独木舟探索园区。每个区域都有各种互动式的表演:钻木取火,爬树摘椰子,制作夏威夷花环(Lei)和木雕,跳呼啦舞(草裙舞)……入园领取游乐项目和演出时间表,可以过上一整天波利尼西亚生活。晚上园区有波利尼西亚风格的自助晚餐和盛大的表演。看文化村的表演之前,很多人以为呼啦舞只有芊芊细腰、柔美旖旎一种形态,其实呼啦(Hula)本意即舞蹈,是夏威夷人表达情绪、祭祀神明的一种形式,因此男女都可以表演,既有穿着长裙的女性的轻歌曼舞,也有飞舞匕首、火球的男性舞蹈。
发现夏威夷
1778年1月18日,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第一次到达夏威夷群岛,将其命名为三明治群岛,夏威夷也第一次被纳入现代世界地图之中。库克得到了原住民热情的款待,种种巧合使原住民把驾驶大船降临的欧洲人当成神明崇拜。库克第二次来到夏威夷时与原住民发生了很大冲突,自己也死于与原住民的战斗之中。现在库克船长被杀的凯阿拉凯夸湾已经是一个州立公园,适合浮潜,很多游客在库克船长纪念碑下浮潜看鱼。

自库克之后,西方的探险者、经商者、捕鲸人纷纷来到夏威夷中转补给。和所有殖民时代的故事一样,一块被先民耕耘了几百上千年的土地,突然之间被“文明”“发现”了。岛上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被迫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
西方人到来之前,夏威夷人形成了一套与自然资源和谐共处的治理体制。4个大岛——瓦胡岛、毛伊岛、考爱岛和夏威夷岛——由各自的酋长统治,岛屿之上按淡水水源流域分成大区,各大区再根据人口和资源分成多个小区,每个大区有各自的领导,负责协调资源分配,每个小区有多个负责不同资源分配的领袖共同治理。先民们种植香蕉、面包树、椰树和芋头,饲养鸡、猪、狗,建起鱼塘养殖鱼虾,靠着天然的气候优势,人口至少在20万以上。这种天人和谐,似乎永不改变的生活方式,在西方探险者到来之后,戛然而止。夏威夷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迅速从农耕部落社会发展成君主立宪制的岛国,建立统一王朝不过百年就成立了宪政共和国,几年之后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历史进程似乎被放进了时空压缩器,百余年走完了欧亚大陆千年的历程。
建构夏威夷
西方人的到来,加速了夏威夷社会的发展,也给原住民带来了诸多灾难。第一个发挥作用的舶来货是枪炮。在农耕部落时代,拥有更多土地就意味着能够养活更多人口,更多的人口就是更多的劳动力和战士,因此面积最大的夏威夷岛与其他岛屿相比一直占据优势。但在多年的战争中,夏威夷岛也没能占据绝对优势,直到西方人带来枪炮打破了这种平衡。夏威夷岛酋长卡美哈梅哈从西方人手里换来了更多的现代武器,先后占领了毛伊岛、瓦胡岛、莫洛凯岛等有人居住的岛屿,最终在1795年,库克船长登陆17年之后,统一了夏威夷群岛,开启了夏威夷王国时代。夏威夷王国(1795—1893)历经2个朝代,6位君王,近百年的历史在毕夏普博物馆可以看到详细的记载。
卡美哈梅哈一世的幕僚中不乏西方人,从王朝伊始,欧美各国就不遗余力要构建一个西化的夏威夷王国。卡美哈梅哈一世将朝廷搬到了瓦胡岛,在威基基建立了第一所西方式样的建筑作为王宫,从此开启了威基基的繁荣。从19世纪初开始,威基基上就开始兴建酒店,现在这个被运河与火山围绕的8.8平方千米的地方已经成为拥有近百家酒店、民宿,百余家知名品牌专卖店和众多餐厅、酒吧的繁华地段,也是夏威夷游客最为集中的所在。而当年行宫所在的地方现在是夏威夷皇家旅店——整个威基基海滩上最显眼、最昂贵的粉色宫殿。旅店建于1927年,深粉色建筑在翠绿的芭蕉掩映下,散发着夏威夷的浪漫气息,曾接待过各国名流、政要。


构建夏威夷的第二步是传播基督教。卡美哈梅哈一世回绝了英国人派遣传教士的请求,他遵从古老的夏威夷宗教,将自己看作夏威夷神明在人间的代表。然而,他的继任者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对基督教保持更开放的态度。卡美哈梅哈二世在位期间,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派遣了传教使团。当年使团的居所今天已经成为传教士之家博物馆,仍然保留在火奴鲁鲁市(檀香山)中心显要位置,除了可以预约参观外,也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这一组四座白墙灰顶的二层建筑,带着明显的北美清教(基督教的一支)的朴素特质。随着传教使团一年一年源源不断地到来,美国清教逐渐在夏威夷占据了宗教主流,同时美国移民在夏威夷社会中也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基督教在卡美哈梅哈三世在位期间成为王室的宗教信仰,国王王后的画像不再是穿着夏威夷羽衣,拿着权杖的样子,而是西装革履,一副欧美贵族的模样。
除了枪炮、宗教、商品以外,西方还带来了另一件改变夏威夷的东西——病菌。在卡美哈梅哈三世统治时期,霍乱、流感、腮腺炎、麻疹、天花、猩红热轮番肆虐,到19世纪50年代卡美哈梅哈三世统治晚期,夏威夷人口已经比王国创立时减少了2/3,只剩下大约10万人口。此后,夏威夷的人口逐渐反弹,而这种反弹是外来移民带来的,夏威夷族裔的人口仍然持续减少。
也是在卡美哈梅哈三世统治时期,夏威夷王国的中心从威基基变成了火奴鲁鲁市。围绕着早期的新英格兰式传教士之家,逐渐建起了教堂、学校、欧美商人的私宅,以及消防局、警察署等公共服务部门。1882年伊奥拉尼王宫正式落成,火奴鲁鲁市中心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这个新的都城几乎找不到夏威夷文化的痕迹,王宫和教堂占据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各种职能机关,都是高大的地中海式建筑。
参观市中心已经成为第一次来夏威夷的游客必选的传统旅游项目之一。在步行距离以内,游客可以参观夏威夷第一座清教教堂、夏威夷州立图书馆、美国境内唯一的王宫伊奥拉尼王宫、夏威夷美术馆等历史建筑,了解夏威夷历史和火奴鲁鲁城市发展史。
改造夏威夷
卡美哈梅哈王朝结束后,在国会的推举下,由王室旁支卡拉卡瓦(1874年到1891年在位)继承王位,而此时的夏威夷王国也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时期。夏威夷族裔在人口比例上已经不占优势;在文化生活中,80%的夏威夷人,包括王室在内几乎摒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成为说着英语的虔诚的基督徒;在经济活动中,美国的商人、地主逐渐控制了夏威夷的经济命脉,他们对英国腔调的君主立宪制并不满意,明里暗里煽动反叛。


缺少了卡美哈梅哈家族的血统加持,王室的威望进一步衰弱,在美国商人的步步紧逼之下,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卡拉卡瓦国王通过外交途径委婉地表达过加入英联邦的意愿,希望借由松散的联盟保持夏威夷王室的头衔,但大英帝国对鞭长莫及的太平洋东部兴趣缺缺,并不想介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卡拉卡瓦亲自出访中国和日本,希望亚洲帝国的介入能平衡国内风起云涌的美国势力。然而彼时的东亚也在列强的夹击下举步维艰,哪有余力搭理远在天边的小岛国。当时接待卡拉卡瓦的大清官员们大概没有想到,不久之后这个小岛国孕育出了一股新的革命力量,推翻了大清王朝的统治。
卡拉卡瓦国王1891年,死于最后一次出访美国的路上。他将近20年的统治时期,奔波于各种外交斡旋,然而,美国海军还是取得了外交豁免权,于1887年正式进驻珍珠港。1889年,美国商人伙同军队,发动政变,虽然最后被美国议会裁定为非法行为,但进一步显现了夏威夷王室的衰弱。最终,卡拉卡瓦的继任者利留卡拉尼女王于1893逊位,夏威夷王国从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