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

作者: 朱效民

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0
小镇蒙卡尔沃

2025年6月下旬,我和北京大学体教部等单位的几位老师组成太极拳团队,一起访问了意大利奥索利纳(Orsolina)28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奥索利纳)。该基金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去年11月就在北大国际部的安排下来座谈交流,并观摩了我的“传统太极拳:哲学与实践”的课堂,他们希望在西方舞蹈与太极拳结合方面进行一些探索。这次为期一周的访问也是双方进一步深入了解、加强细化合作的交流机会。

山谷帐篷初体验

6月22日傍晚,我们的飞机降落米兰机场后又乘车1个多小时,抵达目的地时已近深夜,大家每人分到一顶大帐篷,我的帐篷号码刚好是28号。夜里朦胧间听见蛙鸣不断,清晨伴随着婉转悠扬的鸟鸣声醒来,阳光已透过天窗洒满了整个高大宽敞的鹅黄色帐篷,一时间眼前恍惚浮现成吉思汗走出可汗大帐,金戈铁马驰骋欧亚的景象。

从帐篷去往餐厅的路上,可以看到奥索利纳的各个训练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开阔的山谷之中,分散的建筑之间是一片片葡萄园、果木、菜畦、草地以及小池塘。行至高处,举目远望,山峦起伏的绿色大地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在面前,真可谓“青山不墨千秋画”啊。

公关主管安娜热情接待了我们,她先是带我们参观了奥索利纳的主要设施,还细致安排了一周的交流活动。我们在给当地太极拳爱好者和来参访的国际舞蹈团队介绍太极拳的同时,也要参加奥索利纳安排给来访舞者的一些课程和活动,如瑜伽、芭蕾舞、普拉提、重量训练、水中体操,还可以观摩舞蹈团队的训练课,这无疑加强了彼此的深入了解,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由此也不难看出,奥索利纳的定位就是促进国际间舞蹈的彼此交流学习,同时引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断开拓舞者的视野和胸襟,太极拳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西方舞蹈相遇了。

奥索利纳所在的小镇叫蒙卡尔沃(Moncalvo),位于米兰与当地首府都灵之间几乎中点的地方。第3天,安娜亲自陪同我们到都灵市观光游览,路程约1小时,沿途多是大片已近成熟的金色麦田。都灵的埃及博物馆已成立200年了,是埃及以外最大的埃及文物展览馆,不仅有5000年前的木乃伊、3000年前的蔬果(看上去像是土豆),还有大量法老的雕塑和棺椁。中午安娜请我们品尝了都灵当地美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意大利四方形的棕色饺子,看上去颇像中国古代的钱币,干瘪得似乎没什么馅儿,须伴着奶酪一起吃,与中国薄皮大馅儿的饺子相去甚远。

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1
蒙卡尔沃山谷中的奥索利纳白色训练大厅。
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2
标题

基金会还非常贴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两位中文助教,他们在都灵大学学过汉语,现在是国际关系方向的研究生,均多次访问过中国。男生林凯言还是 “汉语桥”竞赛意大利的总冠军,女生爱盈莲下学期要到浙江大学访学一年。

 如 “花儿开放”的太极

我们太极团队分别展示了陈式、简化24式、杨式、武氏太极拳以及八段锦的一些练习功法和套路。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整劲发放的刚猛迅捷、缠丝擒拿的出其不意,常常成为交流互动的高潮环节。我则更多从杨式、武氏太极拳的练习角度强调身体动作的展开须由内而外如同“花儿开放”般自然和谐地打开,不能有多余的肌肉僵力,从而使内气在体内“一动无有不动”地顺遂而行。鲁迅曾经评论梅兰芳的舞蹈是“舞而不跳”(体现了中国艺术重神轻形、以少总多的精神和意境,也类似于太极拳的重内甚于重外,大动不如小动),批评年轻人的跳舞是“跳而不舞”(过于夸张表现外部的动作反而会喧宾夺主,把真正要表达的内涵模糊或遮蔽了)。由此可见,舞蹈同样也追求内在的东西,并不一味满足于展现外在的动作。

当时有两支来奥索利纳参访表演的国际舞蹈团队,其中的YYDC团队负责人表示其队员完全被太极拳的表演教学给“震撼到”了,另一支团队的编舞者彼得则告诉我,他自己练过7年的杨式太极拳,直言太极拳代表的东方哲学理念对他很有启发和帮助,甚至对他的国际编舞生涯亦有深远的影响。

从大都市回归大自然

奥索利纳28基金会董事长米歇尔在与我们的座谈中表示,目前世界上许多现代舞都是在大都市的水泥房子里进行编排和演出,逼仄的空间一方面越来越禁锢编舞者、舞蹈家对现代舞蹈的想象和展示,另一方面也同样日益限制了广大受众对现代舞蹈的接纳、欣赏与内在认同。所以,首先他希望现代舞从大都市回归大自然,重新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他认为大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东西。

怪不得,所有来奥索利纳参访的人员都被安排住进了各式各样“接地气”的帐篷。沿路的电线大都埋在了地下,路灯皆是挂在树枝上。许多训练厅要么只有屋顶,要么四面墙缺一面,保持对大自然的开放和接触。我们的普拉提课就在林间一片空地上进行,有位老师在练习中被蜜蜂蜇了,引得大家纷纷调侃他有着招蜂引蝶的体质。

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3

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4
作者在上太极课,训练厅的一面墙直接对大自然开放。
当西方舞蹈遇见中国太极5
奥索利纳露天舞台的演出结束后,访问团队与基金会董事长米歇尔(左三)合影留念。

食堂里一日三餐的蔬菜、水果以及汇报演出后众人一起开怀畅饮的葡萄酒几乎也是自产自销的,来参访的舞者有时还安排参加园艺种植活动,我们在园艺参观时品尝了刚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和桑葚。这里还有一个小型养鸡场,估计每日早餐必不可少的西式炒蛋即源于此吧。食堂每日提供不同的食谱,有独特的在地风味,可惜大家心心念念的正宗意大利比萨一直没有机会品尝到。另外,整个峡谷里的大路、小路基本上是碎石路、土路,随便走一走皮鞋便沾上了些许尘土,这亦是提醒大家随时身处大地的怀抱之中吧!显然,基金会在天然峡谷中的各项安排无不富有匠心,颇有些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韵味。

米歇尔还认为西方现代舞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外开放和交流,每年4—11月,基金会差不多每周都会有世界各地的舞蹈家、编舞者及其学员来参访交流,他们不但要重新温习了解西方古典芭蕾舞,参加力量训练、水中体操等,也要向瑜伽、普拉提以及马上要提上日程的中国太极拳等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和谐包容的太极拳能够把“自然、多元、流动、开放”的理念更好地表达出来。

28日傍晚,两支国际舞蹈团队在露天舞台上分别表演了在奥索利纳编排的舞蹈,当地社区的数百名居民每周六皆可来免费观赏。基金会秘书长安德烈亲自主持了这场演出,我在和他私下交流过程中也颇为感叹,每种舞蹈背后实际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和文化内涵,这些“不同”通过相互交流与启发一定可以促进共同的繁荣和进步,这也是一种“认识即超越”吧。舞蹈表演结束后,所有来访者一起到餐厅聚餐,大家觥筹交错、开怀畅谈,不少人开始翩翩起舞,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真希望传统太极拳以后也有机会在奥索利纳天地之间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责编:昭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