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

作者: 丁咔

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0
舞鹤公园

京都是一座三面环山的城市,走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常常在楼宇的缝隙间就能看到不远处的群山,即便是在人头攒动的观光区亦能“突出重围”,寻得一条山道来场轻徒步,甚至在山上实现绕行京都一圈。一到炎炎夏日,便真实诠释着何为盆地的湿热,无奈市内最近的亲水之地只有那条清浅的鸭川。苦夏的人心里都有一片海。一个临时起意的周末,我在京都站搭上巴士一路向北,解锁了一个别样的“海之京都”。

海之京都

京都府的北部面朝日本海,这一带是日本最古贸易据点“丹后王国”之所在。只是距离京都市颇有一段路途,能把这一域跟京都联想起来的游客并不算多,更不要说列入观光计划。

2017年的调查数据指出,京都府观光资源消费额的95%,外国人住宿人数的98%都集中在京都市内。说到底,京都市以外的京都府观光魅力并不为太多人所知。2015年,贯通京都府南北的京都纵贯自动车道终于全线开通,舞鹤港的码头亦是整备完毕,相关部门提出“海之京都”观光圈计划,制定统一LOGO(标识),企划各种商业活动,制定周游观光路线、开发名物料理等,力求打造与以京都市为中心的“陆之京都”相媲美的观光品牌,利用观光资源实现地域振兴。

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1
标题

所谓海之京都,包括舞鹤市、宫津市、京丹后市、伊根町、与谢野町、福知山市、绫部市。作为品牌战略的一环,每个地方都有不可替代的观光特色。这次我去了其中的3个小城,作为周末旅行的路线非常值得推荐。

军港舞鹤

巴士1.5小时左右就抵达了舞鹤。在东舞鹤站下车,一幅海滨小城的安静图景在眼前缓缓展开,与闷热拥挤的京都市截然不同,山、海、街同时映入眼帘的瞬间,微凉的海风拂面而过,苦夏的心情立刻随之纾解。

这座日本海侧的港湾城市面朝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舞鹤湾,周围被群山环绕,变化丰富的里亚斯式海岸(海岸线与地质构造线呈近垂直关系、具有锯齿状岬湾组合的海岸类型)绵延约98公里,被指定为若狭湾国立公园。舞鹤有西港和东港,城市亦是分东西。西港自北前船(1603—1868年,江户时代的一种运输方式)时期到现在都是繁荣商港。16世纪末,这一地区修筑田边城,西舞鹤便是城下町之所在,如今田边城遗址被整备为舞鹤公园对外开放,普通游客也可以一窥昔日城郭的风采。东港是日本旧海军军港,1901年舞鹤镇守府设立,当地人口急增,东舞鹤便由此发展而来。现在是海上自卫队的基地港,海军之城的面影依然无处不在,身着白色海军制服的年轻人在街上说说笑笑的画面,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日常。

来舞鹤之前,我最明确的目的地便是位于东舞鹤海侧的红砖公园。这些地标性的红砖建筑建于明治到大正时期(1868—1926年),是保管镇守府军需品的仓库。现存的12栋中有8栋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作为观光战略的重要景点,于2012年升级为舞鹤红砖公园,2016年成为日本遗产。曾经的海军仓库作为物产馆、资料馆、活动会场重获新生,我们可以走进一栋栋的仓库之内,一边近距离感受当时的建筑风格,一边了解舞鹤的今与昔。

抵达这里时已是傍晚,街道幽暗寂静,平静的海面上停靠着蓝白相间的游船,红色的建筑群在薄暮中散发着幽光。远远听见一阵欢快的音乐传来,夹杂着喧闹的人声。我好奇地走近,只见红砖公园的草坪上各种美食摊一字排开,时髦且文艺的年轻人欢聚于此,乐队演奏的音乐萦绕在山海之间,恍惚如一座乌托邦。

绝景天桥立

从西舞鹤站坐丹后铁道电车,约45分钟便可到达宫津市的天桥立。这里自江户时代就被誉为日本三景之一,如果说舞鹤的观光名片是历史遗产,那么天桥立便是大自然的奇观。

一座狭长沙洲将宫津湾和阿苏海南北相隔,如同天然的海上桥梁,连接起此岸和彼岸。全长约3.6公里,宽20—170米,白砂青松的绝景犹如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水墨画家雪舟的《天桥立图》再现。沙洲上既有神明镇座的小祠,又有与谢芜村、与谢野晶子等文人墨客直抒胸臆的文学碑,还有松软惬意的沙滩,一步即是一景。累了随时停下脚步,听着松涛阵阵,看着对岸的街,尽情感受天桥立的不可思议。要想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坐落于两岸的“天桥立View Land”和天桥立伞松公园观景台都是最佳之选。弯腰低头,从两腿间看过去,大海顿时倒转为天空,天之浮桥的奇观一下子就能尽收眼底。

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2
红砖公园

据日本最古老的史籍《古事记》记载,天神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站在天之浮桥上,将天之沼矛插入混沌的海水中搅拌,当再次提起矛时,从矛尖滴落的海水积聚成一座自凝岛。随后二神降临岛上,竖起天之御柱,建起八寻殿,绕着天之御柱走,在相遇的地方结合产生国土,如此形成了日本诸岛。而这座天之浮桥被认为就是天桥立,自凝岛则是淡路岛以南的沼岛。

撇去神话的加持,单纯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海流的作用——宫津湾西侧的沿岸流将砂砾带入海中,并与天桥立西侧野田川水流形成的阿苏海海流交汇碰撞,使得砂砾几乎呈直线在海中沉积,经年累月便形成了这一地形。

大自然的奇观离不开一代代人的精心守护。一直到江户时代,天桥立都由智恩寺管理,明治时代(1868—1912年)以后才逐渐转移到京都府的管辖之下。现在的天桥立具有都市公园的属性,基于都市公园法进行严格管理,松林的维护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沙洲上生长着5000多株松树,是白砂青松之绝景不可缺少的风物,对于沙洲本身也起到了稳固作用。一度大肆出现的松食虫曾使松树大片枯死,几乎面临全灭的危机,适时进行除虫、修剪枯枝、除草的作业就成为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另外,因防止沙洲侵蚀而堆积的山土导致土壤变得肥沃,不利于松树的生长,阔叶树木在这种环境下反而大量繁殖,占据了松树空间,破坏了原有的景观。为此,京都府颁布了5年计划,通过定期砍伐阔叶树、清除腐殖土维持生态与景观平衡。

踏上这座天然的浮桥,全身心沐浴于美景之中,我不知不觉就从海的这头走到了那头。前一日通过公交才能辗转到达的彼岸,竟然就这样从海上抄了“近道”。沿途风光无限,人们在松林小道跑步、散步,在平缓的沙滩嬉戏的样子,宁静而温柔,让我瞬间回到了久违的“岛屿时光”。

伊根舟屋

从天桥立前往伊根,晃晃悠悠的公交就像是性价比极高的观光巴士,1小时的车程,部分路段紧贴海边行驶,深蓝的海水几乎要从车窗倒灌过来,宛如梦中的画面。当一排排舟屋出现在眼前,更让人恍惚置身于非现实的世界。

舟屋,顾名思义,像船一样的木造房屋,是当地渔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一楼与大海衔接,是停船的空间,二楼用来晒网或放置渔具。整栋房子架设于海面之上,海浪拍打船只的声音近在耳边。远远望去,一排排漂浮于海面的木屋,约有230余栋,沿着伊根湾面海而建,绵延约5公里。这样的景致,从江户末期便几乎未曾改变,是他处难以见到的风景,被选为“重要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之所以能呈现这样的娴静景致,与地理环境也不无关系。日本海一向以波涛汹涌著称,但是伊根湾三面环山,南边唯一对外敞开的湾口正好有一座名为青岛的小岛遮挡,因此守护了小渔村的风平浪静,就算是临海而建的房屋也不会遭遇大风大浪。

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3
天桥立的日本三景碑。日本三景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由京都府宫津市的天桥立、宫城县松岛町的松岛及广岛县廿日市的严岛(宫岛)组成。

以往人们通常居住在与舟屋一路之隔的母屋,现在舟屋直接作为居所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不少舟屋被改造成了民宿和餐厅,来适应日益膨胀的观光需求。由于资源有限,周末和节假日常常是一房难求。不过,在对外开放的舟屋内部参观,或是在舟屋改造的餐厅、咖啡馆里小坐,还是不难实现。搭乘海上游览船,则可以从海上遥望壮观的舟屋群,换一种视角领略伊根的美。

伊根的街道狭长而集中,人口只有2100人左右,当地居民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朴素生活。然而近些年随着游客增多,街道很容易拥堵,私闯民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打开伊根观光协会网站,主页上“不要任意闯入舟屋”的提示非常醒目,看样子确实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如何不影响本地人的生活,注定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4
天桥立

经过这次周末旅行,我算是初步领略了“海之京都”的魅力。从天桥立坐上开往京都的直达巴士,2小时左右就回到了熟悉的京都站,但心里已经有了一片宁静的海。实际上,不止有“海之京都”,还有“茶之京都”“森之京都”“竹之里·乙训”,都是京都府推行的“另一个京都”观光事业的组成部分。目标很一致,就是将游客吸引至京都市外的区域。

一路向北,解锁“海之京都”5
伊根舟屋

如果你也计划来京都旅行,不要只拘泥于市内,不妨深入周边的地方,去解锁另一个京都。

(责编:昭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