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白建伟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着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范式转型。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案例,系统探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构建"情境-问题-探究-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设计议题式、项目式、辨析式等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价值判断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学科思维能力;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实践创新

一、新高考改革对思政课教学的能力转向要求

(一)考试评价体系的范式变革

新高考制度下,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呈现三大特征:命题素材情境化程度加深(2023年全国乙卷38题采用"乡村振兴中的村规民约"真实案例)、设问方式开放性增强(2022年山东卷17题要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宣讲方案)、能力考查综合性提升(2021年北京卷20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分析框架)。统计显示,全国卷主观题中"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类高阶思维题型占比从2019年的65%提升至2023年的82%。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诉求

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实现四个转化:从概念记忆转向价值判断(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辨析)、从知识搬运转向议题探究(如"平台经济监管"的伦理讨论)、从应试训练转向社会实践(如"社区治理模拟提案")、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建构(如"中美科技竞争"的辩证分析)。

二、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一)三维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1. 认知维度:包括信息解码能力(如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图表)、逻辑推理能力(如分析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辩证思维能力(如看待"双减"政策的教育公平性)

2. 方法维度:涵盖议题探究能力(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实证调研能力(如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协商议事能力(如班级管理公约制定)

3. 价值维度:涉及政治认同能力(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叙事)、法治践行能力(如校园欺凌的法治应对)、公共参与能力(如人大代表选举模拟)

(二)教学策略的建构主义转向

采用"脚手架"理论设计思维进阶路径: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设置"资料研读→代表访谈→议案撰写→模拟审议"四阶任务,通过角色扮演(人大代表)、情境模拟(人大会议)、项目制作(提案文本)实现深度学习。

三、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案例

(一)议题式教学的思维训练实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元,设计"直播带货的经济学观察"跨课时议题:

1. 情境创设:呈现李佳琦直播间数据、辛巴糖水燕窝事件等多元素材

2. 问题链设计:

直播经济如何体现市场机制作用?

行业乱象暴露哪些市场缺陷?

政府监管如何平衡活力与秩序?

3. 探究活动:分组扮演平台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召开模拟听证会

4. 成果生成:撰写《直播电商合规发展建议书》

(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能力培养

开展"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主题研学:

1. 实地调研:走访历史街区,记录改造现状,访谈原住民

2. 数据分析:整理建筑保护率、商户置换率等指标

3. 矛盾辨析:组织"开发优先还是保护优先"辩论赛

4. 解决方案:设计兼顾文脉传承与民生改善的改造方案

5. 成果展示:制作微纪录片在校园播出,推动历史建筑保护

四、教学成效评估与反思

(一)能力发展可视化评估

建立"思维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完成的调研报告(如中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模拟提案(如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等过程性材料。跟踪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论证严密性、方案创新性、价值导向正确性等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班。

(二)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1. 教师角色转型挑战:需要从"知识权威"转变为"思维教练",通过录制《逻辑与思维》系列微课实现专业突破

2. 教学资源建设瓶颈:开发校本案例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3. 评价体系衔接问题:创新过程性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AI+学生评价”制定思维水平量规

结语:面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教育变革,思政课教师应当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坚守育人初心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构建思维型课堂、开展实践性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真正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应试到应用实践的育人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李晓东.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1(05):78-84.

[4] 王锦飞.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科能力测评研究[J].中国考试,2022(12):45-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