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
作者: 董晶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教育部门提倡教师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评价。这项政策的实行对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实际化的行动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一、课前预习作业,分层不可忽视
课前的预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此,为了防止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往往只流于口头形式,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分层预习作业,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去预习课文内容。例如: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对于学习进程较慢的同学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便可放低要求,让他们熟悉课文、扫清生词即可;而对于学习进程较快的同学,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风格特点,进一步拔高他们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多层次的课前预习内容分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尽可能的完成预习的作业,对进一步理解课文能形成推动作用。
二、贴近生活实际,优化作业内容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贴近生活进行实际交流,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布置作业。节日类作业布置能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得到新的学习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快乐很多,在节日中学生都可以在学校学习和积累了许久后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真听、真感知。[1]教师要抓住不同节日的特点,利用节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都能参与其中,完成属于自己的作业。例如:春节可以让学生去学习一下妙趣横生的对联,让他们掌握对联的特点及对仗的方法,自己能原创出不同角度的对联祝福;中秋节可以幸福团圆为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庭独特的看法;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不止他们为父母写一封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们很熟悉的节日,日常也能够参与其中,作业做起来不仅得心应手,也能更多地透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做到人人有话说,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作业方式多样,增加写作兴趣
作业的布置是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与理解,也是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一种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会布置统一化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作业选取形式大都集中在平均水平的难度中,既对学习好的学生起不到思考和拔高的作用,还容易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进行作业解答。而分层作业的提出,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来进行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思考,这种方式能使身处其中的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学生在学习时拥有了学习兴趣,才更容易接受这项事务并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遵循趣味性原则,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按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出发,布置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兴趣。[2]例如:在学习了《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选做。教师可以引导爱思考的学生进行课文片断仿写,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上网查询一些描写桂林景色的诗词与句子,增强他们对桂林山水的了解以及前人对桂林山水的评价。这种多层次的延展式教学不仅能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需求,还能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语言描述能力。
四、注重作业评价,不断激励学生
教师并不是布置了分层作业这节课就结束了,后期重点作业的讲解和让学生展示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教师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及时纠正,学生在展示作业时,师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阐述说明,一方面让其他没听清的学生再听一遍,另一方面教师在阐释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表现积极,展示良好的小组或个别同学及时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集体意识。
总结:综上所述,落实双减政策,语文课堂必须不断进行转变。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孩子产生兴趣,主动进行学习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前作业、贴近生活、注重作业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