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曾立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并且要求“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跨学科”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践行。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知识联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文本理解,培养综合素养。下面,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谈谈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一、跨学科融合在《少年闰土》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通过跨学科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如结合历史学科,能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入美术学科,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闰土的形象;融入信息技术,能创新阅读体验;融入音乐,能营造情感氛围,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引入地理学科,能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从而提升阅读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少年闰土》阅读教学的跨学科融合策略
(一)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深挖时代背景
课前历史知识导入:在讲解课文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如破败的农村景象、农民劳作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农民的生活状态。同时,结合鲁迅的生平事迹,讲述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唤醒民众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创作《故乡》及《少年闰土》的初衷,为学习课文奠定历史认知基础。
(二)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展现人物形象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绘制人物形象:在学习完对闰土外貌、动作描写的段落后,要求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制闰土的人物形象。如“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心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绘画,学生能更细致地体会文本中的描写细节,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记忆与理解。
(2)对比美术作品:教师收集不同画家创作的《少年闰土》插画,在课堂上展示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插画在表现闰土形象、场景氛围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
(3)人物漫画对比:鼓励学生用漫画分格形式呈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差异,用夸张手法突出“红活圆实的手”与“松树皮般的手”等细节,通过视觉冲击深化对人物命运变化的理解,同时锻炼图文转换能力。
(三)语文与地理学科融合,感受地域特色
(1)介绍绍兴地理文化:利用地图、视频等资源,向学生介绍鲁迅故乡绍兴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如绍兴的水乡特色,乌篷船、鉴湖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文中会出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场景描写,体会地域特色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探究地域与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绍兴的地理环境与闰土性格、生活方式的联系。例如,水乡的环境使得闰土擅长捕鸟、看瓜刺猹等活动,培养了他勇敢、机灵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地域因素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
(四)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营造情感氛围
(1)选择适配音乐:在朗读课文、分析重点段落时,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如在朗读少年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段落时,播放轻快、活泼的民族音乐,营造出欢快、充满童趣的氛围;在分析中年闰土变化的段落时,播放舒缓、悲伤的音乐,烘托出凄凉、压抑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变化。
(2)创作主题歌曲: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根据《少年闰土》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创作简单的歌曲或改编歌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感受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
(五)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阅读体验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月夜刺猹”“潮汛看鱼”等场景,学生佩戴设备身临其境感受闰土的生活环境,通过互动操作(如模拟捕鸟动作)增强阅读代入感,突破文字阅读的时空限制,给学生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建议
(1)合理把控融合度:在跨学科教学中,要以语文阅读教学为核心,避免过度强调其他学科内容,导致喧宾夺主,偏离语文教学目标。
(2)关注学生差异: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跨学科融合的学习中。
(3)及时总结反馈:每一次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能让《少年闰土》的阅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