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作者: 梁乔芳在初中数学的学习旅程中,课堂情境的创设就如同点亮黑暗的明灯,为同学们指引着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向。一个好的课堂情境,能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呢?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合适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需要遵循一些重要原则。首先是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数学学习中同样适用。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情境,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老师激情地讲了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位国王,他非常喜欢下棋。一天,他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者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依次类推,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 64 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如数付给发明者麦子。然而,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发明者的要求。这个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同学们都想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麦粒,从而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有了更浓厚的探索欲望。
其次是启发性原则。有效的课堂情境能够启发思维启迪智慧,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老师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然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尝试拼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三个角拼在一起竟然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也就是 180°。这一操作启发了同学们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思考,让同学们明白了可以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探究数学知识,同时也为后续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奠定了思维基础。
再者是真实性原则。课堂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班准备组织一次郊游活动,租车公司提供了两种租车方案。方案一:每辆客车收取租金 100 元,另外按照每公里收取 2 元;方案二:每辆客车收取租金 150 元,另外按照每公里收取 1 元。已知我们这次郊游的路程是 50 公里,那么选择哪种租车方案更划算呢?这个情境就是同学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些原则,我们还需要探索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策略。策略之一是利用问题情境创设。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问同学们:“如果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能不能求出斜边的长度呢?”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纷纷开始猜测、讨论。接着,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测量不同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最终发现了勾股定理。
策略之二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出来。在学习“函数图像”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动态地展示了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通过改变函数的参数,同学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这让同学们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本抽象的函数知识,在多媒体的展示下变得一目了然。
策略之三是开展数学活动创设情境。组织各种数学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校园内植物种类调查”活动。同学们分成小组,在校园内对各种植物进行观察、记录。然后,同学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作成统计图表。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是相辅相成的。遵循趣味性、启发性、真实性等原则,运用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创设情境、数学活动创设情境等策略,能够为同学们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数学课堂。让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创设出符合原则、运用有效策略的课堂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数学素养。让同学们在数学的海洋中,借助良好的课堂情境这一有力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