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同事,是个机器人
作者: 郑依妮
人工智能日渐精进,人类的焦虑和恐惧由“被机器人杀死”,转变成“被机器人取代”。
BBC(英国广播公司)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迈克尔·奥斯本和卡尔·弗雷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结 论 之 一 是,如果你的工作要求有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及较高情商,有同情心、创意及审美,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较小。相反,如果你的工作是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工作空间狭小,无须过多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那么你的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保险业务员在 BBC的《未来职业报告》中被给予97%的取代率。报告显示,连会计被取代的概率也高达97.6%。机器人对数字的操作优势明显。如果说只有机械性的工作容易被机器人取代,那么人类还是太天真了。摄影师这样依赖主观审美的工作竟然也有 50%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对于科学家而言,图像审美和其他艺术不同,是可以被量化和数据化的。谷歌已经开发出一种试验性的深度学习系统,这个系统会模仿专业摄影师,从谷歌街景中浏览景观图,分析出最佳的构图,然后进行各种后期处理,从而创造出一幅符合人类审美的图像。
与BBC的《未来职业报告》相反,德勤发布的《2017年全球人力资源趋势报告》则相对乐观。报告中针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作出如下总结:人工智能肯定不是在消除工作岗位,而是在消除工作中的苦差事,并创造新的工作,而且这些新的工作更多的是依赖人类特点的岗位。
人类制造机器人并不是用来代替自己,而是要帮助自己、延伸自己的能力。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中有“递弱代偿”的概念,意思是所有物体都会有存在度的下跌,为了反哺这个存在度的下跌,不得不代偿出一些新的机能来弥补自己存在度的下跌,然而这仍然阻止不了 存 在 度 下 跌 的 总 趋势。这里的“代偿”二字强调的是代为补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偿。人工智能是诠释“递弱代偿”这一概念很好的例子。
人类之所以要制造机器人,就是为了帮助弥补自身不足,去做一些人类力所不能及的事,比如人类的有限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一些重复性强且精密度高的工作,或者一些极其危险的工作。所以,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如果人工智能已经学会你的工作,不要试图与它竞争,而要利用它,把大数据看作你知觉的延伸,把学习算法看作你大脑的扩展。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享用人工智能,就像《终极算法》给出的建议:“不要和人工智能对抗,要让人工智能为你服务。”
(李萌萌摘自《新周刊》图 /豆薇)
诗剧

突然羡慕一只鸟,
除了去人间觅食,
一辈子都在天空写诗。
——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