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漫游戏IP崛起 投资可借路ETF布局受益板块

作者: 梁杏

2025年游戏与动漫热度高涨,内容供需两旺、政策加持,AI技术与IP生态驱动产业升级。游戏人均付费创新高,国产动漫频出爆款,内容商业化能力增强。随着“情绪消费”不断升温,文化传媒行业有望实现中长期成长斜率上移。

动漫游戏热度攀升 景气度持续走高

1—6月国内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用户规模接近6.79亿人,均创历史新高。同期线下热度同步回暖,ChinaJoy展会吸引743家企业参展,行业人气全面回归。

二级市场游戏板块表现亮眼,全年或呈“双轮驱动”行情。年初DeepSeek带动AI概念走强,成为第一波上涨主线;后转向基本面修复逻辑,随着头部新品流水回落,中小厂商集中上新,《龙之谷世界》《超自然行动组》等超预期作品带动板块走出独立基本面行情。

国产动漫今年同样热度不减。年初《哪吒2》强势登场,一举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进入暑期档,多部优质国产IP电影陆续上映,截至8月5日,《罗小黑战记2》《浪浪山小妖怪》的豆瓣评分分别达到8.7与8.6,凭借扎实的内容与情绪共鸣,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新标杆。

其中,《浪浪山小妖怪》受益于B站《中国奇谭》的IP积淀与粉丝基础,迅速出圈,已被视为“国谷”崛起的代表作,猫眼将其票房预期从4亿元上调至9.7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IP热度不仅体现在院线表现,更通过谷子经济实现深度延展,衍生周边、品牌联名与二次创作等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持续为内容生态注入增量价值。

政策端则持续加码文化消费场景。4月,国家电影局发起“中国电影消费年”,联合票务、电商平台投入不少于10亿元补贴,推出“电影消费季”等活动,实质性降低观影门槛,推动票房与内容热度同步抬升。

文化消费焕发新生机IP生态与技术创新驱动未来

随着玩家规模趋于稳定,人均付费能力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关键。2024年,国内游戏人均付费达485元,再创历史新高,“为快乐付费”逐渐成为主流,“悦己型”消费观促使产品从大众爆款向精细分层演进。优质内容正成为用户长期黏性和付费深度的核心驱动。

游戏供给端结构持续优化。版号发放保持常态化,“月月有新批”,叠加“属地报审”改革显著提升审批效率,储备项目有望加速落地。AI技术已全面融入内容生产,从批量生成剧情、美术素材,到智能推荐与动态难度调节,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与内容质量。AI陪伴、AI对话等交互功能逐步在新游中落地,带来更强沉浸感与个性化体验。未来,AI驱动的原生玩法有望成为突破性增量,重塑内容形态与消费行为。

出海与全球化是游戏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Top16全球新上线手游中,中国厂商占据12席,彰显出本土厂商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本土动画电影方面,近年来持续融合中国传统美学,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赋予新的表达形式。多部国产佳作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推动国产动画走向更广舞台。与此同时,AI技术也加速赋能动画制作,从剧本生成到动态渲染,全流程提效增质,助力本土动画内容向高质量、高产能发展。

政策层面,《“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扶持优秀动画电影创作。2015—2024年,我国动画电影票房占比基本稳定在10%—16%;2025年在《哪吒2》强势带动下,占比已接近50%。据业内公司预期,未来该占比有望提升至15%—20%。

同时,国产动画IP的商业化与长线运营能力持续增强,正在实现从“剧集—电影—衍生周边—跨界合作”的闭环发展。《小妖怪》衍生自《中国奇谭》,未来将在电商平台推出专属活动,联动多个品牌开展跨界合作,具备长期变现潜力。这种模式标志着国产动画正从“一次性票房”向“持续IP价值”转型。

综合来看,内容驱动、政策友好、IP生态延伸共同构成游戏影视行业未来的主旋律。影视IP具备更强的情绪沉淀与再开发能力,游戏产品凭借高频互动不断拓宽商业化边界。如是背景下,游戏影视具备一定的配置吸引力,投资者可通过游戏ETF(516010)、影视ETF(516620)布局“AI+文化”消费双重红利。

(作者系某头部公募量化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