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课堂,有效教学

作者: 金伟

一、准确解读教材

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教什么”,还包含了“怎样教”的信息。

(1)换角度,依学定教。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好像只是在研究教材,其实不然,要处理好教材,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相关教材时的心理。依学定教是处理教材的第一条策略。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会借助不同工具(不含圆规)画圆”和“会用圆规画圆”是本课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教材中先安排让学生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画圆,再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安排,意图之一是体现了工具(圆规)的产生过程。但是,我认为,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了圆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尝试用圆规画过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想探究,如果老师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来画圆”时,学生十有八九会说“圆规”。如果此时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而是借助各种不同的工具来画,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工具能画圆,但都有局限性,画圆一般还用圆规。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造成教学的自相矛盾:刚才学生说要用圆规画圆,老师不让用,现在却又说用圆规画圆方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异口同声说“想用圆规画圆”时,就引导学生先学习“用圆规画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解压缩,释放信息。教材是一份压缩文件。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就要对教材“解压缩”,将教材中蕴涵的信息充分释放出来。教材中一幅简单的主题图,一个简明的解答,一句简短的对话等,背后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

(3)细分层,梳理思路。小学数学的每一节教材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这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便教利学,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土要一层层的垒,学习过程也应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发展。

(4)抓关键,突出重点。在具体的某个课时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换一种说法,教材中的关键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就是抓住了重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么如何突出这一重点,就要仔细研究教材中一个版面的内容,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5)巧设计,分散难点。教材的难点往往是指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在研究教材时,要估计哪部分是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容易引起混淆和错误的,从而把握教材的难点。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充分钻研,对学生充分了解,从而作出恰当的处理,进行有效的预设。

二、重视教学建模

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手段、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下面以探究教学模式作一说明。

(1)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组织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套圈游戏”。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参与探究研讨的过程。“探究研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并在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含三项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3)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①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②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③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

(4)完善评价反思的过程。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数学知识、方法、能力等)的提高,更要关注对探究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要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既要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水平方面的表现,更要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