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表征能力培养的支持与策略
作者: 孙红霞摘要:表征不仅体现出幼儿当时的思维想法,还呈现出幼儿的发展状态。从而我们教师就可以借助表征去有效解读幼儿绘画或语言背后的动机和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支持,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本文从“创设环境来支持;创设对话来支持;适时有效的评价来支持”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适时地给与多种支持,来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表征,环境,对话,评价,支持
表征是指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幼儿表征是指幼儿使用大量的图像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并运用这些图像和符号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表征不仅体现出幼儿当时的思维想法,还呈现出幼儿的发展状态。从而我们教师就可以借助表征去有效解读幼儿绘画或语言背后的动机和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支持,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然而现在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对幼儿表征出现了有的是片面的理解,有的是机械的记录,还有的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倾听,甚至有的会有主观判断的问题存在,与“一对一倾听”的真正内涵有所偏离。于是,笔者从下面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此推动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环境来支持
(1)利用自然环境,引发幼儿的绘画表征行为。幼儿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与好奇,再加上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具有更多的“可供性”。“环境的可供性”是环境提供的让幼儿进行探索和游戏的可能性。有了自然环境的诱导和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从而能吸引幼儿在环境中对自然新鲜事物的驻足和关注,引发他们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以及对环境的表征和思考。
例如,笔者根据班里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室走廊边创设植物角和养殖角。幼儿在晨间来园活动照顾植物角和养殖角的自主探索中常常会被“自然角”中的事物所吸引,并与之进行互动。有的孩子用眼睛观察,与同伴讲述植物角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叶子的颜色、样子;有的孩子用手去触摸,感受树叶表皮和叶脉带来的触感;有的孩子对叶子上的洞洞产生兴趣,他们会用放大镜去观察,并用蜡笔在纸上画出叶子和叶片上的洞洞;有的幼儿用金鱼饲料去喂小金鱼,观察并记录小金鱼进食的情况,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等,这些都是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发的表征行为。
(2)材料投放,支持幼儿的表征行为。幼儿表征方式有很多种,于是,笔者尝试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表征环境和多样化的表征材料。在活动室、走廊、户外等地方,投放不同类型的纸和笔,让幼儿可以及时地将当时的所感所想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表征不是只能用画画的方式来记录,也可以是用拍照留下精彩瞬间,鼓励幼儿回教室再绘画表征。
例如,笔者带班里幼儿去后花园餐后散步时,途经一小片野草地,因为没带任何绘画工具,笔者就用照片记录下来,回到教室让幼儿看着照片再用绘画表征当时的感想。还可以引导幼儿随手捡起地上的小树枝,在泥地上表征眼前的景象。
(3)随机应变,支持多种表征形式的培养。除了绘画表征,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来表征,因为对绘画能力弱的孩子还说,有时语言和动作表征更简单。
例如还是后花园餐后散步,笔者还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看到的野花的样子,用动作表示野花的形状,让幼儿敢说,敢做,敢表达,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表征能力。
二、创设对话来支持
(1)适时的提问引导,让幼儿深入感知表征对象。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通过感官去深度感知的,只有让幼儿充分感知,才能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表征行为奠定基础。
(2)创设对话分享环节,梳理幼儿表征过程。表征是幼儿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与分享,也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读、反思、重组的过程。创设对话分享环节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理解,还进一步促进幼儿更好地认识和感知世界,同时也借助语言来储存和传递思维的结果。笔者通过创设对话分享环节帮助幼儿回顾与梳理表征的过程,经历解决问题、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扩展认识的学习过程。
(3)及时鼓励与支持,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在幼儿园,教师和小伙伴是幼儿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与见证者,教师需要通过解读幼儿多元的表征来了解读懂幼儿。而小伙伴之间相互交心,也是通过各种表征行为进行交流与呈现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及伙伴的积极鼓励与支持是幼儿表征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进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并拓展出更多表征的内容,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激发他们的思维品质,发展幼儿的表征能力。
三、适时有效的评价来支持
(1)创设表达氛围,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在幼儿表征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清楚自己表征的内容,这样更能促进幼儿对自我的认知,明白自身当时的想法与感受,从而引发自己更多的思考。一般来说,幼儿会通过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来表征感兴趣的内容及活动的过程,因此笔者又尝试创造宽松自由的表达氛围,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思考,进行经验的重组和再造,同时也便于我们老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各种表征行为。
(2)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引导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存在差异性,幼儿表征水平也各不相同,同伴之间的评价可以让不同经验水平的幼儿有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例如,在自制跷跷板活动中,孩子们想设计一款轮胎和木板搭建的跷跷板。笔者班里的孩子首先从绘画设计图入手,笔者很快发现孩子存在差异性——有的孩子画不来,无从下手;有的孩子布局不合理;有的孩子方向不明确,有的下笔如有神等。绘制完后,笔者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设计图,开始了集体性的分享与交流。然后让绘画能力强的幼儿先来分享,分享他的绘制思路。有了同伴的经验,在第二次的尝试中,笔者发现孩子们绘画表征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样的实践、体验、分享、思考、再尝试,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表征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笔者认为教师在观察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征行为的过程中,在了解幼儿的表征行为的基础上适时给与多种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01)
【2】高佳怡.基于幼儿表征能力的支持策略【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3.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