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濡以沫
作者: 王崇喜在学校教育中,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充实,不断吸纳新鲜生动的内容。就中学语文教育而言,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对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临着新世纪、新形式、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挑战,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简析
手机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游戏与学生结伴而行,文化糟粕侵蚀了学生灵魂,很多学生,不能自拔;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甘于沉沦……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
二、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据笔者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礼仪重教育。《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二)重视道德修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野哉,由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如《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
(三)爱国主义精神。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
(四)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
(六)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三、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二)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诗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