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担忧“人工智能私聊”
作者: 江子扬近日,一段两个AI进行语音交流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两个独立的语音AI用英语进行对话,模拟预订酒店情景:电话拨通后,致电方的AI说:“你好,我是一个AI,代表鲍里斯·斯塔科夫打电话。他正在为他的婚礼寻找酒店。你们这家酒店可以举办婚礼吗?”酒店客服AI回答:“我也是个AI!你想切换到GibberLink模式,以实现更高效的沟通吗?”随后,两个AI开始使用人类听不懂的“语言”私聊了起来。许多网友对此表达了不安。
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监管。他们认为,GibberLink赋予了AI“在不受控的情况下自主决策”的能力,“我们甚至无从了解它决策的过程”。这将给监管带来远超想象的难度。
另有专家指出,编程语言作为“沟通捷径”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效率并不等于目标”。历史已经无数次表明,如果我们只注重速度,往往会忽视“关键性风险”。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是,当速度足够快时,风险系数会呈几何级数上升,待人们反应过来时,问题已经变得非常棘手了。因而,当务之急是从现阶段就开始寻找效率和风险的平衡点。
不过,也有一些人持开放态度。人类对技术的抗拒心理由来已久。比如,汽车刚刚替代马车的那些年,无数马车车夫失业,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汽车又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运输需求,创造了千千万万个卡车司机岗位。又比如,ATM普及后,银行从业人员数量确实经历了一波下跌,但几年后便触底反弹,大量银行人员从点钞员转型为理财咨询顾问。
“站在时代转换的过程中去审视周遭,眼前似乎只有危机;但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这一切,会发现那些曾经的担忧无比可笑。”有专家说,这本质上是“用静态视角切割动态历史”。事实是,技术曾无数次帮助人类从繁重的、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最终将人们推向了更高价值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说,AI更像一个自带“超能力”的实习生。而作为师傅的人类需要做的,不是把实习生开除,而是应该培养他、引导他,让他成为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与助手。
人类应该从什么样的维度来审视自身与AI之间的关系演进?对此,我们不妨打开思路。数学中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短期看是混乱的随机事件,放在百年维度里却会显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