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候鸟家庭”:很多父母把日子过反了
作者: 枫子你听说过“候鸟家庭”吗?
在北京,有这样一群家庭,周一到周五住在市区的“老破小”,周末则像候鸟一样“迁徙”到郊区另一处大房子里喘口气。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上好学校,考好成绩。
林一凡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丈夫毕业于清华大学,夫妻俩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在北京拥有三套房产。但为了孩子能上北京东城区的小学,他们一家五口都挤到了市区35平方米的“老破小”。
没有客厅,没有沙发,夫妻俩和孩子挤上下铺,姥姥、姥爷睡单人床。平时谁打个电话,整个家都听得很清楚,没有隐私,更没有喘口气的地方。在逼仄的空间里,一家五口的情绪都是紧绷的。
看完不免唏嘘。明明可以享受生活,夫妻俩却把“活着”过成了“挨着”,把“当下”典当给了虚妄的“未来”。顺序颠倒,日子过反,这无疑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错序一:对孩子教育投资过度,对自我人生牺牲过多
试想,若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狭小的上下铺度过,看到的,是父母把生活过得潦草而廉价;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委曲求全。比起一味地付出与牺牲,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活得精彩,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像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她深知,做母亲,需要付出,但不能牺牲。她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就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上:阅读、学习、出书、开展讲座……看着她努力上进的背影,女儿也不需要管,不用催,总是自觉学习。初三毕业后,女儿就独自前往英国求学,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
孩子是透过父母这面镜子看世界的。当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才能顺着光,走好自己的路。
错序二:亲子关系第一,夫妻关系第二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发明家庭系统排列,他说:“家庭系统中存在关系秩序,即夫妻、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顺序,违反此顺序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和生命中的厄运、工作的不顺、家庭的失和等。家庭中,夫妻关系优先,亲子关系次之。”
可反观很多父母,习惯以孩子为中心,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电视剧《虎妈猫爸》里,夫妻俩原本恩爱和谐,可生了女儿茜茜后,两人都一门心思扑在女儿身上,感情也淡了不少。为了重拾婚姻的激情,两人决定把孩子交给老人一天。可出门没多久,夫妻俩便一会儿担心女儿在爷爷奶奶家住不惯,一会儿商量着给女儿打包点什么。夫妻俩后面摩擦不断,一度闹到要离婚。而茜茜也在这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关系中,养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
很认同一句话: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针。稳固的夫妻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共同体”,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方圆,就始终坚定地站在妻子董文洁身边,共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一次,方一凡的成绩不进反退,董文洁气得当众大骂儿子,方一凡觉得自尊大受伤害,母子二人当众争吵,不欢而散。
方圆开导儿子,告诉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那样对妈妈。
然后,他私下跟董文洁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味和别人横向比较,只能带来无尽的痛苦,转变思考方式,纵向去看自己的人生,才是智者所为。
得益于方圆的理解和尊重,董文洁和方一凡虽总是冲突不断,却每次都能很快化解。
这种健康的家庭关系,不仅让方一凡在成长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整个家庭充满了爱与温暖。
错序三:盲目“内卷”“鸡娃”,忽视个体教育
我们常常拿“成绩”当作评判孩子唯一的标准,盲目追求高分与名校。我们为孩子报满各类补习班,逼着他们刷题,在不经意间将孩子打磨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物”。
就像《北京第一代“鸡娃”的血泪史》的作者王食欲。初二那年,她喜欢上了写作,然而,妈妈发现后以影响学习为由,严令禁止她写作。从那之后,王食欲对未来充满绝望。她更是患上躁郁症,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孩子赢得了分数,却燃尽了热情;考进了名校,却丢失了自我;获得了一纸学历,也写满了一本病历。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把孩子送进哪所名校,而是帮助他成为“自己”这个领域的最优版本。
在海淀区当老师的博主@弦歌缓缓讲过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孩子从小就对历史充满兴趣,于是,他的父母便研读史书,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的小故事。上小学后,父母就带着孩子逛各种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讲给孩子听。所以,当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睁眼闭眼都是学习时,这个孩子已然在父母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热爱和努力的方向。最终,这个孩子如愿考上了一所名校的历史系。
很认同一句话: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定制,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内卷”。
倘若你觉得孩子难养育,家庭难和谐,自己难舒心,不妨先停下来,重新排排序。当你厘清了家庭的序位,明白了教育的方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就能带动孩子一起开启正向的良性循环。